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通货膨胀短期政策的重点是总需求管理,长期政策的重点则是增加有效总供给.由于作为长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总供给政策具有增加有效总供给和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双重效应,为此,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来强化政策的有效总供给效应,弱化政策的总需求扩张效应.本文即从投资政策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角度讨论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长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关系.反通货膨胀短期政策的重点是总需求管理,长期政策的重点则是增加有效总供给.由于作为长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总供给政策具有增加有效总供给和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双重效应,为此,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来强化政策的有效总供给效应,弱化政策的总需求扩张效应.本文即从投资政策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角度讨论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长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需求管理是指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收入流量与均衡分析而制定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行管理的政策主张,有三个前提条件:其一,假定制度条件不变;其二,一种短期分析,并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节;其三,以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为依据,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应当刺激和扩大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应当抑制和减少总需求。 需求管理的作用主要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使一定的经济总量保持稳定,既维持充分就业,又避免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彼此有密切联系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又包括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或松或紧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政府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和西方国家的财政有关。财政政策是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可以通过政府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政府购买,间接影响私人投资,也可以通过增税或减税影响公众消费,从而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政府的总支出和总收入,从而影响财政预算的平衡。预算是否应该平衡?是否应该在每一个财政年度平衡?不同的回答反映了人们对财政政策在经济中作用的不同认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财政预算观,现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宏观经济政策转换、运用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经济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建立在二元混合体制下的微观行为主体之上,我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为主的效应分析也应建立在二元混合体制的微观基础上。从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应的技术系数分析来看,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方面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从这两种政策的调控成本看,扩张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财政政策更为可取。因此, 这种政策效应各有优劣,在短期内,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起了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其调控成本过高,中长期内继续使用财政政策的余地越来越小。从长远来说,宜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于相关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就业态势与反失业公共政策效应.主要结论是:由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失业下岗职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大焦点人群共同构成的就业压力中,青年人初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取代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而成为主要的就业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就业问题所具有的总量过剩、结构失衡和体制摩擦三大成因中,总量失衡带来的失业属于原发性失业,非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所能解决,结构失衡较之总量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但是前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可调控性;反失业公共政策在取得相当的成效,存在着共性政策多、针对性政策少,单项政策多、组合政策少等问题,亟待将就业促进政策由"面"细化到"线"和"点",逐个击破,提高反失业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具体探讨了中国反失业公共政策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2-2010年作为研究时段,以测度要素贡献度方法为主,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类。计算期内,制造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相关行业的自身转型、外部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下降,以及金融危机时期政府的投资拉动政策等因素成为制造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前的总供求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当期总需求小于当期总供给 ,但其原因可以是总量性的 ,也可以是结构性的。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三次产业部门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的实证分析 ,可以证实影响当前总供求关系的主要不是总量问题 (即需求萎缩 )而是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 ,一直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结构失衡的现状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不仅扩张有效需求总量 ,更要调整供给结构 ,只有调整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