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是东汉法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不仅承袭了先秦法家的基本思想,而且在当时的儒法斗争中,也反映出他的法家思想特点和实践精神。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讶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他出生于小官僚地主家庭。他父亲诸葛珪做过东汉太山郡丞。父母早死,由他叔父诸葛玄把他养大。以后诸葛玄做豫章(江西南昌)太守,把他带到南方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  相似文献   

2.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其在袁术帐下供职的叔父诸葛玄辅养成人。诸葛玄被汉帝罢黜后,携眷投奔到其故交荆州牧刘表处。不久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即隐居山林,默然躬耕,据今所知,以后刘表亦未再照顾年轻的诸葛亮。失去父亲、叔父和保护人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前言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处在这一时代的诸葛亮对当时分裂混战的局面,十分不满。他积极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并为此斗争了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6.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名机,又玑,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县东北穰东镇)人。在散见于一些典籍的零星记述中,推知仲景大约生于公元150年(东汉桓帝刘志和平元年),卒于公元219年(东汉献帝刘协建安24年)左右。军阀大混战,疾疫大流行,人民极其悲惨  相似文献   

9.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沂南县为东汉琅琊郡阳都故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向有“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美誉。1800年前,一代智星、大名垂宇的诸葛亮就诞生在这里。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位受到历代称颂的“智星”、“贤相”,他在中国古代伟人先...  相似文献   

11.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12.
正这里讲的是一则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诸葛亮原隐居在家乡南阳。他住在茅草房(茅芦)里,埋头读书。下地耕作,不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4.
公元四○年(即东汉光武帝文刘秀建武十六年),在东汉交趾郡麊泠县(按:现今越南境内安浪县、永富县一带)境内,发生了一次麊泠部落女贵族征侧起兵事件。据说,征侧攻城略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公元四二年(即建武十八年),  相似文献   

15.
<正>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郭沫若张衡,字平子,东汉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南阳一带,从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先进地区,东汉时有南都之称。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曾采取  相似文献   

16.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改为四十郡。在今淮北地区的泅水那辖境约相当于今皖、苏两省淮河以北、宿迁、泗洪以西,萧县、涡阳、凤台以东的地区。当时有条泗水从鲁中南来,经今江苏沛县的东部折而向东,过徐州北,然后向东南入淮。泗水郡就因泗水流经其境而得名。泗水郡领十六县。在安徽境内设城父(今毫县城父集)、铚(今濉溪县临涣集)、蕲(今宿县南蕲县集)、符离(今宿县东北灰古集)、竹邑(今宿县老符离集)、取滤(今  相似文献   

17.
考论梁松在历史上对常德地方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梁松在马援征“五溪蛮”后 ,奉光武之命来武陵善后。他选定今常德城区修建新的武陵郡城 ,实为常德城建之父 ,使常德成为沅澧的政治、经济中心 ;新设沅南县于今桃源西南部 ,以控扼“五溪”咽喉 ,护卫常德人民居住区的安全 ;在“五溪”地区调整民族政策 ,缓和武陵郡内的民族关系 ,从而给常德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做思想家是痛苦的。东汉政治思想家仲长统就痛苦了一生。他生于公元179年的山阳郡高平(今鲁西南),少年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二十多岁,外出游学,渐露才华,“与交友者多异之”,人称狂生,又赞其“才章足继”贾谊等人。可他生不逢时。他主要活动在灵献两朝,正是汉之运祚将尽之际,社会矛盾和弊病已达极端,其家乡及其活动区是黄巾起义活跃处,又是军阀混战之所。这使他有条件清醒地认  相似文献   

19.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20.
从东汉文献的记载可知 ,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位于今日苏州城以西木渎一带。自唐始 ,有了吴大城即吴郡 (今苏州古城区 )之说 ,但许多唐诗所描述的吴大城遗址 ,仍同于东汉文献所记。宋及之后 ,“郡城说”已居主导地位 ,不过仔细读来 ,在宋代的文献中 ,仍可寻见“木渎说”之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