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文创作是考察其接受陶渊明影响的生动材料,结合司空图的人生轨迹、思想倾向,更可以验证他对陶渊明的接受。考察司空图与陶渊明的历史性关联,既可透视陶渊明在晚唐士人中的接受情形,亦可见中国士人思想、文学传统之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歌是唐、宋诗风转变的铺垫。本文结合晚唐的衰微国势、政治空间、士大夫文人生活水平、宗教哲学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探讨晚唐诗人内向幽微心理产生的原因,并进而分析内向心理带来的诗歌特色:冲淡玄远和含蓄委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晚唐诗歌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晚唐诗人罗隐的客游生活及背景原因,研究其客游诗作的题材与风格,并以罗隐及客游诗为研究中心,进一步透视晚唐寒门士人客游诗的创作心态和其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明代统治政策与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化,政治人物树威争权与排除异己的多重需要,团体或个人之间的交恶争斗,文人群体或个体的独有特点等诸多因素,致使仕宦文人的贬谪命运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其中,暴露出的权力任性、专政之祸、党争之烈、仕途险恶、人性幽微,以及仕宦文人崇尚理想、坚守节操、率性迂拙的特点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空间。  相似文献   

5.
近人陈师曾认为: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但是,究竟何为文人,他并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而且,他对文人与士人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时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士人与文人的演变、分化与合流的过程认为,正是具有文人属性的士大夫阶层大量地参与绘画创作,才催生出了文人画,并不断地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6.
心向仕途路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7.
通常被视作“晚唐体”诗人的寇准,他的仕宦际遇在社会转型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既有随着主体人格崛起而冀望有为的一面,同时又承续着宋初以来出处唯谨的士风,二者常常交织于心,使寇准在人格心态上不时呈现出矛盾的倾向,同时也造就了他的政治品格与诗歌创作在互动中又有乖违的特征。寇准在宦海浮沉中的心态演变及诗风变迁一方面体现了在北宋崇儒重文的社会风气下士人身份由儒臣向文臣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传统宋初三体的诗歌史格局渐趋解体的过渡性特征。这些往往因为寇准文名为政能所掩的历史形象定位而为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8.
政局的变幻和党争的加剧,导致中唐后期文人对政治的避离以及对“壶天”境界的追求。以白居易为代表,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以诗酒唱和、园林营构为主要内容,文人们在“壶天”中过起了适意的吏隐生活。承接中唐余绪,晚唐文人的追求和爱好越来越狭小、袖珍,并将这些狭小、袖珍的东西放到诗中不厌其烦地加以表现。他们也向往“壶天”境界,但已不同于中唐文人的吏隐,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壶天”具有的另一层与隐逸、幽栖乃至神仙相关的意义。一方面是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命运,另一方面是审美情趣的改变,二者聚合一途,遂导致晚唐文人对江湖山林的群体性回归。而从对“壶天”境界的歌咏中,亦可看出他们在时代大潮推涌下既难于仕宦亦难于吏隐而不得不将视线投向江湖山林的某种苦衷。  相似文献   

9.
悲秋自宋玉开始,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情感母题。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咏秋诗文探讨中国士人悲秋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悲秋对后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两度任官于杭州,在杭期间,喜好交游的他与两浙地区的同年士人多有交往。与同年的交往是苏轼交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交往促进了他与同年之间的友情,是其在杭期间任职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他的仕宦生涯与文学创作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靖为唐代著名将领,在后世其形象逐渐被神化。明清之际,人们了解的李靖是已经被小说家们艺术化的托塔天王李靖。在唐代,李靖就开始被初步神化。李靖被初步神化的文献记载可以分为笔记传奇和史书两部分。从笔记传奇看,随着时间的发展,李靖神化形象由虚到实,到唐末已固定为一名为国为民、法力非凡、颀长黑衣的壮年男子;从史书看,随着李靖在国家祭祀和地方祭祀中政治地位的上升,其神化过程更进一步展开,成为一名有具体职责、可以降雨的仙人。最后,从隋末唐初的宗教背景、政治背景、李靖的兵书著作、军事才能和个人性格等五个方面总结李靖在唐代被神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杜牧是晚唐时代执持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的诗人。他在一生中始终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而仕途不畅又使他时时有郁闷之情。无论是为吏惠民还是醉酒青楼都是他生命的动态,他的出身、他的性格以及他的经济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促就了杜牧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实证明"词为艳科"之说是片面的;在艺术方面,对花间词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选择了词境与诗境、词境与画境相比较的批评视角;在词史方面,探讨了花间词的艺术渊源,也探讨了花间词对宋词乃至元明曲的影响。鉴于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和评点本身的质量,他的评点不仅扩大了《花间集》的影响,推进了词学及诗词曲研究,而且为我们探讨他的戏曲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报载简阳发现神秘石像的消息,网友就石像是不是张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馆业务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和研究,认为石像无论从外形还是气质都不符合张飞造型特征,反而具有明显的唐代佛像雕刻特征。史实记载的张飞行踪及民国文献上才出现的龙泉山脉上有张飞营的记载,否认了三国时期,张飞曾在龙泉山脉驻兵保卫成都的传说。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高璩墓志是晚唐重要文人墓志。志主高璩为唐初开国功臣高士廉裔孙,中晚唐名臣高元裕之子,官至宰相。高璩墓志与近年出土的十余方高氏家族墓志、神道碑相印证,可以厘清高士廉一支的家族世系,勾勒高氏家族在唐代政治与文学舞台上的传承演变情况。高氏一族受初唐政治风波影响,一度沉沦下僚,至中晚唐高元裕、高少逸、高璩,凭借出色的文学才能及强有力的政治援引重返权力中心,体现出唐代士族在维持家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政治环境的一面。墓志撰者为晚唐宰相刘邺,书者裴璩位至重要方镇节度使,都是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身份的重要人物。以高璩墓志为中心,可以综合考察高璩家族与刘邺、裴璩仕宦经历的关系,挖掘科举及第、入幕经历、翰林供职、政治奥援等因素在中晚唐文人仕途升迁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缪凤林长期用力于中国通史构建,所著《中国通史纲要》及《中国通史要略》提出中国史十时代说,将"封建时代"的制度概括为三:封建、授田(井田)、宗法,将唐虞夏商西周称封建时代。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封建"是与"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相对立的概念,指的是殷周封建制,与秦汉以降的"大一统的专制皇权"另成一格。缪、费二先生坚持"封建"本义与西义相通约的理路,准确地概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其具体结论应予认真对待,其论史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梦窗词的瘦意象丰富多彩。有人和动植物的瘦,也有无生命物体的瘦。梦窗还常把两个瘦意象组合起来,构成双瘦图。他的瘦意象组合,不仅有静态的,还有动态的,有的甚至还做反向运动,形成极大的反差。梦窗词瘦意象的广泛使用是时代审美风尚的表现。唐朝以前,瘦多被认为是消极的、病态的,诗文中极少使用。从中唐开始,人们已渐渐习惯于瘦,并在自然审美方面以瘦为美。宋人继承了唐人的这种审美意识并有所发展。梦窗词的瘦意象又是个人凄苦情怀的表现。他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消瘦。失去爱妾又让他痛苦不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抑让他身心俱疲,形销骨立。因为自己瘦才对周围瘦弱的事物同病相怜。  相似文献   

19.
汤寿潜是晚清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是绅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绅商名流参与其间,积极策动清延预备立宪,关注官制改革,参与发动、组织国会请愿运动,对清末立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的延误,汤寿潜对清廷渐生离意。武昌起义后,汤寿潜从权应变,由立宪走向共和。  相似文献   

20.
泉男生在高句丽末期的历史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作为盖苏文的继承者,权倾一时,其因内讧投唐,从而催化了高句丽的灭亡。同时,泉男生本人也成为高句丽灭亡前后移民唐朝内地的高句丽人的代表,并且在唐期间以自己的方式为唐朝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