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雄华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4,17(4):501-504
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走向前进的。 相似文献
2.
贺昭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3):51-54
"古今中西"问题是近代知识界争论的主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本就有超越时贤之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专就"五四"前后的"古今中西"之争作了科学总结,批判了形式主义与教务主义和对待传统文化上的虚元主义与保守主义,提出了既符合历史必然性又符合民族价值目标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观。他在建国后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些指导性原则对于实现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125-128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何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28-36
古今之争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一场持续的运动。它由最初的孰优孰劣的问题转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主义、历史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由此对解释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解释学的发展可以说伴随着古今之争,其研究内容受到它的规定,从中引发出来的问题及其意义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吴世永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3):118-121
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与今、继承与创新、保守与激进的论争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明屠尔诺与钦提奥的古今之争和发生在中国明朝的前、后七子的古今之辨,是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们通过"返回现场",探讨中西方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今之争的真正原因,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与创新等同于错误与正确。不能用进步论的模式来否定传统,理性不可能从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零点"开始。只有深受传统的濡养,又不乏创新的激情,创造力才有其茁壮的"根"。 相似文献
6.
葛体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1):55-64
荷尔德林对古今之争的思考突破了温克尔曼、康德、席勒的二元范式,以原创性回应古典和现代孰为优劣的问题。荷尔德林基于自身的现代处境,通过对悲剧性时间的考察,坚持以陌生性调和、激活本己之物。这一切都只能诞生于悲剧性的心灵,诗人在拆毁和重构中进行全新的创造,用纯粹的言辞来建筑祖国。 相似文献
7.
李强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4):76-83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儒法之争的历史及其本质进行深层探析,揭示其对现实的几点启示,即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晶晶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
一个文化界有名的"双簧"引发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线与封建复古派之间的文白之争.这场争论在文化上体现为语言与权力的话语争夺,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重任,是传统"文-言-意"关系范畴的体现,预示着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到来.它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础,是现代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孙德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94-98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功能并发挥着许多积极的影响。其历史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现代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因此,研究科举制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全面研究科举考试历史功能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其现代转换,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现代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功能的积极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申云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1-2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文化财富,诸如讲会制、学田制、"大师"讲学等,都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可资借鉴的意义,也给后世教育诸多的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2.
金学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26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毛建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24-27
西方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古希腊数学。古希腊数学也是以研究数开始的,但由于古希腊文明的特质,推动古希腊数学从数的研究转到几何的研究,并由此建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公理系统,为其他数学问题和科学问题提供了模型和方法。但西方的代数是落后的。西方数学吸收了东方数学的代数成果并与几何结合起来,产生了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兹在解析几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微积分,牛顿在微积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近代经典力学大厦。 相似文献
14.
周燕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33-36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便是一个充满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社会,各个时代的科学理性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含义,随着时间的洪波以其恢弘之势向人类袭来。17世纪开始,以培根为发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在较之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异同点,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为考察对象,力图通过对官吏考核制度各阶段的纵向分析,以便获取某些有益的启示,扬长避短,古为今用,以完善我国当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诤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发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论述了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主要的教授与考试方法—诤辩的学术渊源和在藏区的传播发展 ,以及诤辩的主要内容、方法等。阐明诤辩不仅是藏族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也是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 ,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义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54-59
中国古代与近代佛教在理论初衷、哲学底蕴和社会功效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勾勒了佛教递嬗的轨迹,也反映了佛教随时俱化的品格。这是佛教在近代复兴的真正秘密,也为思想、文化永葆青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8.
陈延庆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28-31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72-7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文章回顾了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力图从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人格教育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 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窦春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6):84-86
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历时久远,同当代人在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隔阂。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以为就是要以“历史眼光”和“现实精神”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意识“推近”“拉远”,并在其间建立起一种“沟通”机制,在“推近”融入,和“拉远”审视中逐渐消除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学习障碍,取得良好的学校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