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论生态美学谱系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早期郭沫若形成了以启蒙为底色的生态自然观,强调大自然是个体观、文化观、社会观的终极根源。本着这样的文化理念与诗学理念,郭沫若确立了以“自然流露”为主导的文艺诗学观,以“文化—审美”为双重视域的生态批评观,这种自然、文化与审美的多向交织,大大扩展了他的批评视野与批评境界。凭借充满启蒙意向与生态意蕴的早期文论,郭沫若卓然跻身于当时一线批评家之列,并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诗歌赏析与教学单力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文学样式。先秦的《诗经》和《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唐宋诗歌则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开始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而诗歌现代化则成为文学的开端。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艾青,...  相似文献   

4.
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中,诗人总是以他奔放的热情和磅礴的气势,反映自己对旧制度旧传统的诅咒和背叛,对光明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知道,除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除了激情扬越、风格突进、形式解放和新颖多姿之外,色彩瑰丽、想象丰富也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正是以他新奇富丽、引人入胜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给他的诗歌增添了显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当之无愧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论文试图从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以感情为诗本体、以自由诗为诗体的诗歌,分析中国初期诗人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对诗歌形式、本体的言说方式下的历史功绩和艺术过失。  相似文献   

6.
目前 ,学术界以 2 1世纪文学史的眼光 ,要求打通中国现代当代 ,研究横跨现当代的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也是个复杂的存在。本文通过勾勒他诗歌创作态势 ,从他文艺理论的偏颇和生存境遇的状况入手 ,对郭沫若诗歌道路进行反思。这将有助于我们解说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存境遇”及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9.
李金发独特的现代体验导致了其诗歌的内在张力,在诗歌内容上,展示的是诗人在“现代”与“传统”冲突间的进退失据;在表现形式上,是以“象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表现手法和中国古典诗艺“比兴”之间的矛盾;在诗歌语言上,是中国古典虚词的和异域语言单词的大量使用而导致诗歌语言的扭曲与暴力;在审美形态上,是审美与审丑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王士礻真"神韵"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诗歌历来具有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剖析"神韵"说背后的生命意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生命认知与感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1]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从异质文化语境中引入的翻译诗歌当然会引起中国诗歌的变化,但这种"变"同时也会促进甚至强化中国新诗精神和审美艺术的发展,成为其背离古典诗歌传统而自立审美范式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中的生命宇宙观深刻影响了郭沫若的文学审美建构。郭沫若认为生命与文学同样归属于一个具有本体性质的"Energy",即宇宙意志。郭沫若笔下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无非两种:一是用宇宙的无限来充实和扩张个体生命;二是个体生命向宇宙与永恒的融入。在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生命宇宙化是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呐喊,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诗歌对新诗的贡献是很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从郭沫若的诗歌现代形态入手,主要谈了郭沫若以冲突性为基础来构建其诗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以及郭沫若诗在格律、意象和诗歌的整体性等方面对现代形态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是最早影响中国新诗的西方文学思潮之一 ,它与中国当时的社会、人文思想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中 ,浪漫主义的影响非常明显 ,加上与泛神论等思想的融合 ,在揭示现代人追求人的解放、个性独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人文精神状况 ,也体现了新诗现代精神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诗歌对新诗的贡献是很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从郭沫若的诗歌现代形态入手,主要谈了郭沫若以冲突性为基础来构建其诗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以及郭沫若诗在格律、意象和诗歌的整体性等方面对现代形态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的山水田园审美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以陶、谢、王、孟、韦、柳等诗人为代表,但山水田园诗歌的表现传统却并未就此而停歇。在中晚唐之交,姚贾及其追随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续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宋以后,随着姚贾诗风的广泛流传和人们对有唐一代诗歌审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将姚贾二人视为以陶、谢、王、孟、韦、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即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返朴归真的自然美、震撼心灵的人格美和意蕴丰赡的理趣美。通过诗歌鉴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诗人大都是诗、书并重的,"诗书俱妙"现象是从美学的角度探求诗、书审美的相通相类,诗人书写自己的诗作时,其诗歌审美意向与书法审美意向萌生互动,而"互动"的发生要以"情感"作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