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8,28(1):117-124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获取利润所隐含的剥削问题,提出剩余价值说,假设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要解决"李嘉图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的根在价值,价值包含剥削因素;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而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资本独占式分配,在部门之间表现为利润竞争式分配。马克思要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数量关系、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数量关系当中,以微观上揭示价值形成,从宏观上导出生产价格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额,即隐藏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同剩余价值总额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价格波动的中心点的是劳动价值。用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生产价格和用c/v比值得到的生产价格,能否为同一个?  相似文献   

2.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4,(4):96-104
马克思从"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导出w2=v+m,"斯密教条"w=v+m等价w2=v+m,示意总收入和生活资料总量平衡。马克思w=c+v+m公式在连续投入生产资料c和活劳动v+m并产出产品w时,所反映的正是再生产。收入和再生产涉及资本现象,收入等于工资加利润(预付可变资本加余额可变资本),再生产与生产资本的循环相关联。要关注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以及它的增长要同步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形成价格"要求供求均衡,引出重新思考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又涉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相对变动、工资和利润相对变动等几个问题。在这里应当注意两点:"平均利润率形成生产价格"与"市场形成价格"的理论联系实际;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平衡等同经济总量平衡的平衡对象认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属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生产价格论属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分析,两者是不同的。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还象李嘉图一样把商品的生产价格当作它的价值,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考察了利润平均化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但由于这个手稿所要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所以对这个问题没有作专门研究。只有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制定了他的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价值范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创立了生产价格理论,从而解决了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之间的表面矛盾.但是,长时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理解为仅仅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因而否认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当前,我们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研究改革价格体系,探索社会主义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重新学习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对于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基础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认为,各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不同会引起资本在部门问的流动,流动的结果使得利润率平均化,实现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但实际上利润率受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有些因素引起平均化,还有些因素引起非平均化。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趋势部分地相互抵消,但非平均化趋势作用更强,因而实际利润率并不平均。决定利润率非平均化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质量、效率以及行业成本差异、资本转移障碍、信息不完全、需求变化的作用等。这些因素使得等量资本难以得到等量利润。  相似文献   

6.
论垄断价格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对垄断价格的本质、形成以及与其它价值范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平均利润率向差别利润率转化。因而垄断价格成了市场价格的基础和调节者。作者不同意把垄断价格看成市场价格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马克思关于确定商品价格 (不是价值 )的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中确定商品价格的理论是相似而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循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价值的简单形态必然要向经济现实逼近,即价值要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而转换过程中两个总计方程是否相等,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它既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了产品价值以生产价格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的分配关系。因此,研究转形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马克思对转形问题的阐述细化为若干利润平均化周期,并通过对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指出由于部分剩余价值没有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出现了剩余价值总额不等于利润总额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的真实存在,也不与劳动价值论矛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基础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一个复杂的和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过去讨论中,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形成应该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以"平均社会价值"为基础;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这三种看法,一致的方面是,作为价格构成部分的成本,应该是部门社会平均成本,而不是个别成本.他们分歧的实质是,价格构成部分的货币积累(即剩余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下同)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配,价值有否转化形态.具体讲,主张生产价格论的同志认为,应是国民经济中统一的资金利润率;"平均社会价值"论的同志认为,应是国民经济中统一的资金利润率;主张直接以价值论的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运用马克思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要运用价值和货币形式,因此,作为剩余劳动的货币表现就必然表现为利润。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指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提高利润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用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将不断下降。从19世纪中期至今,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次经济波动,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但是近二十年来,下降趋势渐缓并开始上升也是事实。本文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因创新导致的局部变化、再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剩余价值率的变化等,都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中利润率变化的长期趋势需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利润率平均化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平均化学说是科学的,但阐述这一学说的数字模型却存在缺陷,主要是该模型没有体现资本转移这一利润平均化学说的关键内容,由此导致了该模型不能充分体现利润率平均化过程,没有考虑到资本转移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以及低估了平均利润率等缺陷。在此基础上,笔者建立了一个克服了上述缺陷的数字模型,其意义在于为资源配置如何引起经济增长进行了模型化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内涵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革命的沉寂,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马克思把理论研究的兴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马克思和亚洲革命者一样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充分暴露其固有矛盾与弊病的情况下,东方国家能否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条件?通过对俄国社会的考察,马克思认为俄国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具体体现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给查苏里奇的信》以及信的三篇草稿中。其基本思想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是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或许《资本论》第二、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手稿的缘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之前,抽象土地(第二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工业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以及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中,抽象资本(第一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农产品(矿产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后,没有按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所必要的综合.马克思在其具有手稿性质的著作中出现的理论表述上的某些不周全,被人们极度地放大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解决导致古典学派经济学破产的两大历史难题之一即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时,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首先提出了价值转形的理论。根据《资本论》第三卷前两篇的分析、整个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和一系列中间环节可用下图来描述和模拟:  相似文献   

16.
经典劳动价值论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上还存在几个疑点,因而需要对抽象劳动物化为价值的原理进行重新考察。实际上,一切以迂回生产方法为前提的劳动,社会都会把它折合为多量的简单劳动,从而形成利润的平均化趋势。少量个别劳动折合为多量必要劳动的另一种类型,发生在同一部门内存在不同劳动生产率的场合,这正是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均衡价格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与劳动价值论是相通的,因而应当以之补充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7,27(2):109-11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含义是:假定:1.在劳动耗费的价值本质层,包含剩余价值的部门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2.仅存在产业资本;3.经济运行的价格现象层的部门商品价格本质上是劳动;4.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则竞争使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再分配,部门商品价格的直接基础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不违背价值规律前提下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为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转形问题是价值与价格关系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没有研究该阶段价格形态上的经济运行,更没有说明价格完成形态上的经济运行。完善该理论不能改变其基本含义。鲍莫尔等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不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走上了完善该理论的错误方向。  相似文献   

18.
去年,柳州市在实行“利改税”的试点中,对部分产品销售利润率较高的企业试行了征收收入调节税,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各企业间因价格、自然资源、技术装备、地理交通环境和生产结构等客观条件所形成的级差收入,缩小它们之间的利润差距,使各企业能在基本相同的水平上开展竞争。征收调节税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各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率来确定调节税率,凡月利润率超过15%(不包括15%,这是财政部根据77—79年全国工交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出的平均数),每超过1%征收0.6%的收入调节税,其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价值转形理论的讨论达到很高水平,并且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确定了价格体系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严密地规范化了利润率的决定关系;(二),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得到充分地证明;(三),在以上两点进展的基础上,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这两个命题一致成立,并在方法上作了更为一般的处理;(四),运用各种方法和模型的价值转形论纷纷登场,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本文就七十年代以来价值转形理论的进展作一简单述评。  相似文献   

20.
在价格理论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价格“杠杆论”是不对的,因为它不是使价格与价值尽可能达到一致,而是主观地离开价值去调整价格,以调节生产和消费,这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给经济工作造成一系列损害.有的同志则认为,价格不仅在其背离价值时起杠杆作用,在其符合价值、与价值一致时也起杠杆作用,等等.我认为,价格的杠杆作用,不是我们承认不承认、利用不利用的问题,即不是由我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价格本身所固有的. 价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认识价格的杠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是价格发挥杠杆作用的基础;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又必然同价值相背离,这是价格发挥杠杆作用的形式.价格,就是在以价值为基础、通过与价值上下背离的运动中,来对商品流通以至商品生产发挥杠杆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