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剑桥大学出版《斐多篇》中关于灵魂问题的论述提出一些疑问并进行解读:对《斐多篇》中对灵魂学说起源的可靠性质疑,上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奥尔斯教派和古希腊传统思辨精神,得到其渊源虽不严密科学,但有着广泛认同的结论;“相反相生”与“相反不能共存”矛盾与否,从对Idea含义的双重理解来看并不矛盾;对从“相反相生”到“灵魂轮回说”论证严密性的质疑,揭露了苏格拉底语言的“表面”说服力;《斐多篇》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矛盾与否,追溯二者当时的含义,结论为否定;《斐多篇》里的神与传统宗教之神是否同一,结论为否定:篇中的神已脱离了人格化的宗教之神,万物的本原和运动的规律源于自然本身.  相似文献   

2.
《搜神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晋书》收录了干宝本人为《搜神记》所作的序言,指出该部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当后代读者参考这句话来阅读这部小说时,对于这部小说的阅读视野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除了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外,《搜神记》当中实际上还保存了很多现实题材故事,这些现实题材故事主要有传奇历史故事、传奇人物故事等。  相似文献   

3.
撒旦和孙悟空分别出自东西方两部反映两种不同宗教派别故事的文学作品。他们源于同一个历史背景 ,都被人们当作反封建 ,挑战权威的斗士 ,但不同的灵魂归宿令人反思。由于私心杂念撒旦在反叛中选择了堕落 ,从天使到魔鬼的灵魂走向令人叹息 ;而孙悟空在反叛中战胜私心杂念 ,在代表正义的事业中使自己的灵魂日趋升华。  相似文献   

4.
寓言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寓言结构的双重性:故事,是它的身体,即寓体;教训,是它的灵魂,亦即寓言的本体。寓体部分的故事,要描写出生活和人“是”什么样的,以形象感人;而本体部分的寓意则要揭示出生活和人“应该”是什么样或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以理服人。这是寓言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和非叙事文体的边缘性特点。 在寓言内部,“是”的层面要求作品中的故事越贴近生活现实,越逼真,越是人们经验过的,  相似文献   

5.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神"这一概念,在易学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多层面的含义。《周易》认为"神"是可以认知的,人们通过修养心性和直觉的体验,可以达到使自己的灵魂同神化合为一的境界。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神灵自身;通过神灵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从而感觉到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收故事8则,即:《补天》、《奔月》、《理水》、《采蔽》、《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从动手写作(1922年)到结集成书(1935年),先后经历了13年。从创作方法上来看,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作品《补天》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此后7篇“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油滑”是《故事新编电作上前后贯穿一致的地方,也正是该作品引人注目之处。什么是“油滑”?油滑,即圆滑、世故、不诚恳,用在创作中是指将…  相似文献   

8.
《梦当好处成乌有》《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张洁作品神秘主义叙事的代表,被誉为“玄幻三部曲”。3部作品一脉相承,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神秘主义叙事,包括设置奇异的“人”与“物”、书写离奇混沌的体验和安排“玄而又悬”的悬念与反转。张洁的神秘主义叙事来自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外文学资源的吸纳以及主动求变的创作追求。作品主题与技法的革新代表着她在创作上的突破,为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神秘书写增添独特一笔。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11.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东北作家迟子建深受萨满文化影响,于作品中叙述鄂温克族苦难历史的同时展示了神秘而又丰富的萨满民俗世界。萨满跳神仪式、多神崇拜民俗、“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等观念在文中得到了艺术渗透与升华,作品充满浓郁的萨满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任火在编辑专业期刊《编辑之友》上连续发表一系列编辑学研究论文,其文风飘逸,文字清爽,引起编辑同行的注意;2003年8月,他的编辑学专著《编辑独语》悄然面世,不久便告售磬,其发行之快耐人寻味;2005年6月,荟萃全国70多位编辑工作者心声的《编辑独语》的图书评论集《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出版发行,在编辑出版界引起轰动,任火及其作品产生了一种编辑文化现象,即“任火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引起编辑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任火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给人们一个了解任火、认识任火的窗口,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产生这种编辑文化现象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要经历一个“灵魂的改造”过程,可是从《青春之歌》这部地道的革命小说看来,灵魂的改造更深刻地表现为“身体的改造”。,《青春之歌》恰好展现了从“五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革命到阶级革命的身体改造和实践过程,是身体现代性进程的完整镜像,使人们看到了现代历史对于人的塑造的重要侧面。文章的论述是对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5.
《伤痕》在《文汇报》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人们争相传阅,读后为之下泪。社会实践是检验作品的尺度。《伤痕》不胫而走,深入人们的心灵;而那些“三突出”“八股腔”的胡编乱造,群众早巳厌恶得唯恐避之不远。一篇作品能有这样的反应,至少说明它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艺术上有自己的探索。《伤痕》这样一个朴实真切的故事,并没加多少渲染雕饰,却如此感人肺腑,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悲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三本,《呐喊》和《彷徨》里的二十五篇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大体上是从清朝末年到“五四”以后;《故事新编》共收八篇历史题材作品,在《自选集·自序》里,鲁迅称其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篇小说《棋王》的问世,阿城的名字也顿然蜚声文坛了。王蒙赞叹道:“我久没有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一个三十六岁的作者的处女作,难得!”足见评价之高矣。 读罢《棋王》,会使我们联想到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作品的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相近的地方。但这种“相近”决非机械地模仿或生硬的借鉴,两者之间同中有异,显示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9.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昭示了屈赋的创作原则和作品的主体精神。这种原则是从自我出发,又以自我为最终归宿,使屈赋体现出抒情主人公沉郁、痛苦的灵魂和光辉峻洁的人格。作颂自救,显然是精神或情绪的自我拯济或净化。屈原的“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说与“诗言志”说并没有二致。只是屈原之“志”较多地体现了自我的主体精神,他在《离骚》里反复突出“我”为现实美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诗、词、文等都有卓著成就。在词方面,他首创豪放词风,对后人有深远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首创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品,历来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诵。“四人帮”以所谓“儒法斗争”模式对苏轼及其作品妄加种种罪责;粉碎“四人帮”后,也还有人认为《念奴娇》这首词是“豪放的躯壳里装着虚无主义灵魂”,宣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