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08,(6):12-12,16
<正>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乡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无论你走进哪个寨子,处处都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与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家山寨,更是歌声飞扬,芦笙嘹亮。小伙子吹着悠扬的芦笙,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于鼓楼前翩翩起舞,甜美的笑容在歌声里显得格外灿烂。这祥和喜庆的氛围使人似乎进入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桃源圣地。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与自然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建筑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稻作文化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本土制度以及社区伦理有关系?不错,侗族大歌存在于以族群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及民族民间人文生态的多圈层系统运动之中,因其和谐而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侗族传统文化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环境意识,探讨侗族许多民俗文化事象中蕴涵的生态价值,并认为这些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在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显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体悟的蓝本.  相似文献   

4.
"大、中、小芦笙的配置蕴涵着阴阳学说。大芦笙属阳、地筒属阴;次大芦笙属阳、中芦笙属阴;次中芦笙属阳、小芦笙属阴。整堂芦笙的配音中大、次大芦笙为天音;地筒、小芦笙为地音;中、次中芦笙为人音。即大、次大芦笙为高、远位音;中、次中芦笙为次高、次远位音;小芦笙、地筒为低、近位音;高、远、次高、次远、低、近位音合成一体。"在芦笙配置的表层和谐背后,是侗族人深层的生命追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阴阳对立转换的思维结构为分析工具,以端午节礼俗和传说为主要分析内容,探讨传统节日形成的内在因素,分析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和思维模式,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中国人不仅追求社会系统、个体系统的均衡和谐,同时也追求自然系统的均衡和谐.中国的端午节是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端午节是流.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都与阴阳五行对立转换思维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侗族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认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必须注重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  相似文献   

7.
侗族是华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是以团结、智慧、美德、乐歌、款约为方圆,与自然和谐而共生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民族.历史悠久的侗族人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湖北4省区的38个县区内,侗族人口有28万多人,信仰多元神,例如佛教、道教、土地神、树神、火神、水神、山神、萨神等.  相似文献   

8.
侗族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体现在侗族的“月亮文化”、“补拉文化”、“前喻文化”中。  相似文献   

9.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特征以及相互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很少有人探讨促成人们认同某一群体或国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自古代就生活在法兰西土地上的人们对各个统治集团的认同过程,总结出促成族群对国家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主要利用文献以及作者的实地调研等材料探讨东南亚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关系。认为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模式的基础建立在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上。两者之间在文化领域存在诸多的共性。占人与马来人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不仅仅停留于学术界,而是广传于民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构建了中南半岛与海岛地区民族和谐的一个典范。这种和谐现象是很值得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要求把道德和价值的客体扩大到自然界,调节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消解市场经济的物本原则与人本原则之间的张力,使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同步增值,实现人与社会的价值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以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居所建筑为例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积木以居与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2)居方之所的自我表征与造型物的圣化品格;(3)居所序列的审美特性与生存环境的生成性。讨论的目标是,基于辨物居方与居安其所的生态环境生成性与共创性这一本源性根由,分析居所序列与时空维度之间存在的哲学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纯 《民族论坛》2012,(6):102-106
侗族情歌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方言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南、北两大方言区各具特色。本文在对侗族南、北部情歌的种类、外化形式、艺术特征等要素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所折射出的婚恋观方面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蓝蔚 《青海民族研究》2008,1(2):133-137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区域特点、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共同发展的整体和谐发展理念,坚持机会平等、分配正义、利益分享的社会公正发展理念,化解高危社会风险的发展理念,包含独立自主、竞争合作、开放包容、应变性的理性人格发展理念是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三方面探析了侗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认为侗族传统教育因其所依存的文化生存环境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的重要命题,为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是前提,政治环境是基础,民族心理是核心影响因素,信息资讯是确保各类措施有效实行的关键,而教育是保障各要素协同稳定运转的基石。以人为本,教育通过对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意愿与实践能力的形塑与提升来推动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在今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应从理念、内容与结构等方面着手,实现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同时需要社会从资源分配、制度规划等宏观层面上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以此促进教育与地方经济等系统的协调匹配,实现民族地区的整体和谐繁荣。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进行梳理,对跨国民族问题凸显的世界社会背景进行简述,分析了各类跨国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全球跨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及主权国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