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对其中的英国形象稍作概括,并分析作家即形象塑造者的自身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英国形象作为他者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是异国形象得以塑造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英国,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可以从心理与社会根源两个方面来探讨女家庭教师形象的形成原因。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对职业、婚姻的观点来深入探讨,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是对男权价值标准下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反叛。  相似文献   

3.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笛福对中国的负面描写一直被国内学界视为英国文学史上诋毁中国的一个极端典型.相比之下,他对中国的美化想象很少受人关注.本文聚焦于笛福涉及中国的三部作品,阐述中国形象在笛福笔下的两个极端,说明两个对立形象源于作家对欧洲文学史上中国想象的再度描述,代表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同一作家笔下的两个对立形象对于我们理解异国形象在文化想象中的功能具有启发意义:对异国社会和文化的想象摆脱现实真实性,依照创作主体在特定条件下的意图呈现丑化或美化,表现为优于本国现实的乌托邦他者,或者不如本国现实的一个劣等他者.异国形象的文学想象这种无需以现实为摹仿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本身享有较大自由度和易变性,但同时,形象往往以一个“异己的他者”作为创作原则,使得异国形象描写受制于社会政治功能,使得形象成为套话,阻碍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作为表述作家个人立场的象征方式,笛福作品中两个对立的中国形象代表了作者本人对英国社会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政府形象作出理论区分,即公众期待的、应然的政府形象与公众感受的、实然的政府形象,并强调政府形象的行为性与人格化特征。文章论述了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即“权力形象”向“责任形象”转变,自利形象”向“公共形象”转变,经验形象”向“理性形象”转变。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是国与国各要素之间互动交往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的综合呈现,是两个国家构成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彼此形成的看法和印象。国家形象的本质是一种信息资源。国家形象可以从构成要素、国家功能和行业领域等多个视角进行评估。从国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家形象可划分为领土形象、主权形象、人口形象、政府形象和企业形象;从国家承担的功能来看,国家形象可划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从领域性来看,国家形象在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领域有不同的呈现。公共部门、市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国民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一般不会相同,具体的样本选取中,可从评估对象国公共部门、市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国民中按照随机方式进行抽样,组成调查的总体样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形象五层含义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象”的含义可以深入解析为五层 ,即 :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比较论、系统论、形象思维论和实践论 ,相应地对这五层含义分别加以研究 ,可以揭示出形象五层含义的本质和界限。  相似文献   

8.
冯梅  姬生雷 《河北学刊》2013,33(1):104-106
英国人有着浓厚的"贵族情结"。自古及今,他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为这种情怀的形成、演变、延续提供着佐证。从古英语文学中的贝奥武夫到近现代作品中的人物达西、苔丝、安玑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贵族精神最全面、最深刻、最忠实的诠释。英国人对贵族和贵族精神的崇尚经历了从重出身到重内涵和素养的转变。深入研究英国文学中的贵族形象,对于了解英国人的"贵族情结"及其对英国人性格的影响和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生 《理论界》2014,(3):132-135
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尤其是其中对撒旦形象的再创,使之比《圣经》中的"原型"复杂生动且更具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魔鬼形象。评论界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有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几种认识之间有一定的张力,理解这些不同观点的关键在于分析弥尔顿如何对原素材的再创作、对神话史诗的传承发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背后深刻的基督教思想,从而认识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魔鬼形象。  相似文献   

10.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形象是无形资产,是资源,是市场,是环境,是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必要条件。古代的河南,历史的河南是文明的、鼎盛的,形象是完美的。20世纪末,河南发生了几起突发事件,给河南抹了黑。但这决不代表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的整体形象应当是好的。河南人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重新打造河南形象也被省委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新世纪河南形象研讨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本文所综述的就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独立概念,当前学界存在着对这三个概念辨析不清、甚至混淆误用的现象。狭义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广义上的国家形象理论中占据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三者在形成过程、与认知对象和主体传播能力的高度相关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但在依托基础、保证机制和稳定程度上又很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理论建构的突破点,在进行"执政形象"建设时,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并且需要把党的执政形象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融合在一起,以之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特征,这些精神特征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绅士风度是把英国社会各阶层联系起来的纽带,最初只是一种社会阶层的标签,由作为制度的绅士风度演变为作为道德、信仰的绅士风度,再到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一种形象的绅士风度,是形成英国国民性、维系英国道德精神的关键.绅士风度既有所长,又有所短,形成了一种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3.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熊文莉 《理论界》2005,(9):186-187
二十世纪初叶,英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由于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集体“期待视野”,雪莱及其作品在中国受到注目和广泛欢迎。本文主要考察了雪莱在二十世纪初叶其译介在当时中国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并力图从接受美学角度,追究这位英国诗人在当时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王进 《兰州学刊》2013,(2):216-218
对旅游地旅游形象的策划为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和优化提供了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注意到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现象,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尝试构建或更新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区域竞争力的旅游形象.文章站在旅游地形象视角,对国内外“形象遮蔽”(Image Defilade)和“形象叠加”(Im-age Superposition)理论的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拓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我国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策划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为目前正处于“形象遮蔽”状态下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突破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司罗红 《河南社会科学》2021,29(12):112-120
身处形象制胜的时代洪流,如何提升区域形象已经受到学者的关注.软形象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软形象的提升包含多个方面.大众对河南的固有印象成为河南形象发展的桎梏,提升河南的整体形象已非常迫切.转变河南语言形象是提升河南软形象进而改进河南形象的重要路径.河南话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其中"中""噫"曾是正音雅言的继承,可通过积极探寻和考证河南话的本字,塑造河南话使用者的正面形象,引导河南话进入网络热词等路径来提升河南语言形象,进而实现河南形象的正面转变.  相似文献   

17.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上网是政府对信息技术浪潮顺应的结果 ,为政府获取特定支持提供了便利 ,给政府形象重塑带来重要机遇。政府的廉正形象、民主形象、服务形象、经济形象和容纳形象 ,是各国运用政府上网的契机重塑形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鸟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了被注视者的盲目崇拜到逐渐亲善的吸纳、融摄与共处的过程.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勾陈对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他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0.
颠覆与维护--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智芹 《东南学术》2005,(1):117-122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前者重在颠覆、质疑本国的现实,后者旨在维护、保存本国的秩序.中国既是英国作家颠覆、质疑本国现实的理想国,发泄不满、寄托希望的救赎地,也是他们整合自身、彰显自我的对衬物.自中世纪以来,中国之于英国作家一直作为这样一个他者被想象,被塑造,被赋予颠覆与维护两种功能,被置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间的张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