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网络投票、网络竞选是西方国家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特征,当前,中国网络民主呈现出与其不同的范式.在功能上,中国网络民主更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功能;在作用上,起到维护权利和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态势上,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在形式上,民主参与以讨论和提供建议为主,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在发展水平上,网络民主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数字鸿沟、分散化与失序化以及非理性化与娱乐化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运用为开展网络民主协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传播场域.2007年关于"五一"黄金周存废的网上商讨,是中国网络公共协商的重要事件.尽管存在问卷设计涉嫌协商诱导、事后协商等技术性硬伤,但是该议题呈现了复杂、生动、真实、多维博弈的网络舆论生态,成为网络协商民主的一次有益演练.应密切关注中国语境下网络协商民主的改进空间与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民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高校如何建设网络民主问题加以详尽探讨,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网络民主:首先,形成网络民主建设的共识,构建高校网络民主建设的"软环境";其次,创建校园网络民主社区,搭建高校网络民主建设的平台;再次,出台网络民主的相关制度,确保高校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最后,整合"网上"与"网下"民主资源,创造高校网络民主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主在转型期中国的意义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洋 《天府新论》2009,(2):11-15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网络民主有独特的发展背景与生成路径.网络民主在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与提高政治参与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让人们对网络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寄予了希望.然而,网络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转型社会政治心理、议题选择与体制困境的多重阻碍.只有坚持走制度化道路、努力规避民主本身的异化,并同时构建稳健的网络政治文化,才能引导中国的网络民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网络多数暴政现象屡屡出现,这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背离了民主的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现阶段中国网民的非理性和不成熟,以及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中国网络多数暴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和避免中国网络多数暴政的产生,应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舆论;正确认识网络民主,适时消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缩小数字鸿沟,并保障反论权的实现;建立健全网络法制,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民主表达是人们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表达自己利益和愿望的一种民主行为.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表达上受资格限制或被扭曲.在当下法治中国,网络舆情开拓了一种便捷、高效、崭新的民主表达方式,对我国公共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顺势引导我国网络民主表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敏 《中州学刊》2012,(4):7-12
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下中国的"大事件",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如何将网络政治参与上升到更为高级的网络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两大致命"软肋",即无序化释放和代表性质疑。"疗治"网络政治参与的"软肋",需要官民合作构建一种以理性化网络政治参与为本质内容的网络民主,政府要做网络民主的推动者,网民要认真对待自身的网络义务。  相似文献   

8.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平台促进了"网络民主"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但是,在民主政治信息化的新趋势中,也应高度警惕民粹主义倾向。民粹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网络民主"发展十分有害。而要限制民粹主义在网络中恣意蔓延和生长,就要从根本上铲除民粹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加强意识形态的网络监管,避免其错误理论无限制地传播。同时,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施正面引导和教育,使网民认清民粹主义的本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民粹主义的观念和舆论所左右。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其无界性、迅即性、低成本性带来了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理论的 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平等性、自由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罗尔斯、哈贝马斯等理论家实现社会正义和协商民主的理想条件.网络民主在公众意愿汇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权力监督、公民权利维护等实践方面也发挥着重要功能,使“由民做主”与“为民做主”相结合的双轨民主得以更充分实现,有助于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网络民主带来的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良性发展的推动力量,只要能够真正把民意吸收进政治决策过程,多党竞争就不是中国政治的必要选项.所谓技术控制、群体极化、数字鸿沟等问题并非网络本身固有的局限,并可经由网络民主得以克服.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孤岛化"、政府内部互联互通、网络系统面向公众服务,现已进入网络问政新阶段.网络问政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指通过网络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网络问政对公共管理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提高政府效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是培育政治文化环境,逐步走向市民社会.在实施网络问政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实施开始时存在的问题;二是注意问政和施政的结合;三是进行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四是探索网络问政发展的前景.网络问政是我国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新形式,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监督在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分析其在现阶段的主流与特色,有助于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发展的新形式和新动向.紧紧抓住网络舆论监督的主流政治倾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有效地遏制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已在世界范围悄然兴起.从技术政治学的观点来看,网络民主的作为网络技术催生的现代政治模式是当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与政治关系在当代社会趋于相互融通的重要体现.对待网络民主不应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应以积极、宽容和欣慰的心态去迎接这样一个可以让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的时代到来.但网络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过于乐观地陶醉于其对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福音,还要认真面对并努力防止因其可能被泛化或被误用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积极引导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邵晖 《理论界》2010,(4):6-9
中国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与法制道路,需要关注各方面对其的影响,而网络公共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其所具有的特征与潜力,必然成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通过对中国现实过程的观察与论证,正确梳理和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同当下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和互动,积极推动网络公共舆论发挥重要的民主功能,将使其能够更加合理、合法地促进与型塑中国的民主进程,对于巩固与建设中国的民主法治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公民民主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网络的参与机制中,网络中的话语民主直接影响到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效果。通过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在实证层面就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影响进行解析,可见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民主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社会政策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孱弱、网络话语中存在有等级的能量场等特点,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汲取网络话语民主中有益的民主精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话语民主之优势。  相似文献   

15.
赵春丽 《天府新论》2011,(1):6-10,9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用互联网推进和完善现实民主成为一种思路。然而,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存在若干冲突:一是网民做主与人民做主的悖论,二是自由至上与民主集中的矛盾,三是传播无序与稳定发展的冲突,四是文化多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张。必须充分重视和引导网络民主的发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民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中的民主政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文化,使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培育了网民的民主意识,虚拟实践了其参政议政能力,推动了政治的社会化进程,对中国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对现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建设适应其发展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国家,电子民主是在二战结束与电脑的问世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成熟的代议制结合而具有独有的发展模式,网络投票、网络竞选是其显著特色.中国的电子民主刚开始起步,它的发展是基于技术推动、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动因的结果,协商民主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各国民主发展的基础、环境不同,电子民主发展的模式在现实中也有很大差别.本文从公民权利操作、权力监督的序位、民主发展的态势以及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上,对中西"电子民主"发展的模式作一个现实性的比较,从而克服西方电子民主发展模式的弊端,使电子民主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网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网络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推进我国政府治理和网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如何面对我国民主的新形势,积极促进网民政治参与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民主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