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通过实践批判,马克思得出了一些崭新的闪烁着唯物史观光芒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3.
杨楹  罗建平 《东南学术》2006,(5):98-103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4.
孙文君 《理论界》2009,(9):32-33
宗教观是关于宗教的根源、本质、功能及其生成、嬗变、消亡之内在逻辑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宗教观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宗教问题的探究、审视与批判诉诸物质生活实践,从而在本体论维度颠覆了以往宗教理论的观念论立场,开启了宗教研究的新视界,引发了近代宗教批判运动历史性转向和框架性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探究宗教的本质不仅要研究生活的结构关系,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并揭示生活主体的现实本质,通过探究人的本质进而揭示宗教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宗教批判问题乃至全部问题,其实质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与改变事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直接来源"外,对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清理与批判,同样构成马克思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命题,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宗教批判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王智勇 《兰州学刊》2005,1(5):58-59,62
青年马克思以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为其异化理论的切入点.他继费尔巴哈之后对宗教批判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和终结性的论断,并在此过程中,自觉把握住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哲学任务,把宗教批判诉诸于社会批判,实现了青年马克思哲学主题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宗教,首先要弄清楚宗教的本质。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作出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论断。列宁对这一论断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是对宗教的全面、彻底的批判,最终是为了消灭宗教,并进而被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局限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一则不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而只是对那些与剥削制度相关联并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特定宗教形态,亦即宗教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批判;二则即便是对这种特定形态的宗教,马克思也并未加以绝对的否弃,他看到了在这种宗教形态中所蕴藏着的人的本体论追求精神。因此,解放被宗教异化了的人的本体论精神和寻找人的本体论精神的真实根基就成为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两大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逻辑之中。近代哲学发展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集中于对宗教异化表现形式的揭露上,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重新以宗教批判作为前提和起点,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彻底清算了"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最终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了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历史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逻辑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表明宗教不是实际生活状况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他在后来的批判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了人类实际生活归根到底决定于物质生产。因此,宗教批判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而只是现实社会批判的先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则是马克思全部批判理论的关键和重心所在;并且,这种理论的批判最终要转化为批判的武器———就这样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开始重点是宗教批判,而后是包括政治经济批判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这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宗教批判的作用以及宗教的角色定位得到了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牵引,批判了鲍威尔通过放弃宗教来解决宗教问题的外层化路径,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线,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完成了哲学观和信仰观的一般性转变,这是对《论犹太人问题》的一般解读;马克思以社会批判为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入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这就涵盖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初建构,实现了对《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通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更是通过慷慨激昂地宣扬自我意识哲学与大众宗教的对立、细致入微地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以及逻辑缜密地阐明哲学的现实化与世界化,彰显出了深刻鲜明的宗教批判精神与追求人类自由的崇高责任。深入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思想,有助于厘清人的解放理想得以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家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深刻省思。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视域重建使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概念具备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出发,联系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副本”来批判现代国家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原本”;在宗教批判层面上,将宗教神学批判和政治现实批判同步推向纵深,揭露现代国家与宗教国家的共通属性;在制度批判层面上,剖析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性矛盾和危机;在实践批判层面上,揭示政治国家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为超越现代国家、扬弃政治现代性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马克思现代国家批判的四重维度共同构成一幅内在逻辑嵌合的理论图景,蕴含着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历史命运的洞察。  相似文献   

16.
结合物质利益问题困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视野,将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社会现实层面;通过深入研究宗教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释与批判宗教现象的新原则,戳穿"天国"与"尘世"的秘密,回答了"尘世"如何创造"天国"的问题,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宗教批判的完成是展开其他批判的前提,也是解决人的解放问题的第一步,宗教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牛苏林 《中州学刊》2005,(2):135-141
马克思的宗教理解既不是"鸦片论",也不是"幻想反映论",而是对世界的"掌握论".把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马克思从最高层面宏观把握宗教问题的一个深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从宗教掌握世界的角度认识宗教,不仅有助于揭示宗教认识和再现世界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揭示宗教掌握甚至改变世界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揭示宗教的意识形态特质,而且有助于揭示宗教的社会特质和实践特质.马克思关于宗教掌握世界及其方式的命题,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宗教问题和转变宗教研究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杨思远 《河北学刊》2005,25(5):194-198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既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又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正确认识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宗教问题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作出了新的阐释,并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两重性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刘志刚  石文学 《理论界》2009,(2):104-105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宗教思想来源的分析力图指出: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这也构成了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具有批判"上帝拯救人"的价值取向,是对抗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间接打击,但它只能达到对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只因为它是消极被动的认识论,更是针对它对市民社会理解的非批判性。费尔巴哈采取感性直观和宗教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实践当作犹太人带有宗教性的功利主义活动。他用孤立个人的静观取代实践,回避了对异己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和改造问题。马克思阐明,只有变革市民社会,达到劳动和所有权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