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相对集权化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具有统一计划、宏观调控力度大等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硕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已经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如何处理招生质量和招收优质生源等问题,在对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1—2013年研究生招生相关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考生复试总成绩与入学考试成绩、复试成绩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并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建立了招生规模控制模型。计算表明:随着年份增加,考生总体初试成绩水平逐年提高,但高分考生人数有所下降;复试成绩是与复试总成绩发展趋势最接近的因素,突显出面试工作定量化在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招生规模控制模型呈现“供不应求”,间接保证了每年所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该研究方法可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精确分析及中西部省属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侯晶  顾丽娜 《理论界》2008,(7):179-180
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硕士研究生复试发展轨迹,以及发展至今,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现状。提出了研究生复试工作的科学性所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报名是研究生招生考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招生工作实际,较为客观地分析了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中日益受到关注的报名者需“单位审批”的规定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改革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为新时代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西藏高校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硕士到博士、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艰辛历程,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同样在优势学科建设、招生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代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西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加强“优特新”一流学科建设、调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开创新时代西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2007年国家计划在新疆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372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专项计划。该计划在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之外单列。20ar7年全国计划招生3700人,其中硕士生3000人,博士生700人,其中可招收10%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开始恢复至今已有四十多年。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也愈发突出。各高校为获得优秀生源,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几经革新,不同院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招生制度都有所不同,有些还出现几种制度并行的情况。列述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演变进程,着重对博士研究生入学普通招考和“申请-考核”制进行比较,分析其运行中的问题、改善策略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佳木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改善策略探讨地方高校的招生出路。  相似文献   

8.
陈玉芬  孙萍  高媛 《理论界》2006,(12):146-146
本文分析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探讨了创建节约型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越来越多。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各医学院校、各招生学科的生源质量却参差不齐、大相径庭,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医学院校硕士招生生源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析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研 《理论界》2006,(4):135-136
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招生制度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但现行体制下的研究生招生和管理办法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就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并提出改革措施,目的是使研究生招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正形成有利于研究生选拔和培养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必将全面推向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并进入国际化大循环。与此同时,考研现象在我国的不断升温,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现阶段各招生单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作人员紧缺、工作超负荷运转及工作效率低等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改革现有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寻找经济、合理、有效的招生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研究生招生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12.
朱栋霖,1949年6月出生于苏州市。1978年他作为我国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首届硕士研究生,在南京大学师从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现代文学史家叶子铭与邹恬教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以其学位论文《论曹禺的戏剧创作》的新颖思维与深刻论述而受到学术界前辈高度评价。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任苏州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199]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朱栋霖的学术成就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朱栋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苏州大学传播艺术研…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99年6月,高校扩招决策出台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按照国际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意味着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目前,高等院校毛入学率为17%,在校人数达1800万,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上,最近3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已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2004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就有33万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全国许多高校的学风却出现滑坡现象,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我国具有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发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硕士点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希望能够对其他文科类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批量、对口径、高层次的专门型人才。教育部从2009年起扩大了应届本科生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范围,为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了新的培养理念和4P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1,(11):22-22
韦建宝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胃肠肛门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相似文献   

17.
沙河 《天府新论》2014,(3):159-160
正《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电子科技大学戴钢书教授主持完成的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先后共有19位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调研和撰写,研究过程历时5年。最终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让新教授,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建军教授,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沈壮海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林伯海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熊建生教授对这项研究结果给以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乐游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05-212
文革乱定,百废俱兴。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惜禹寸陶分,广植桃李,承火传薪,于是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3名1981年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5位研究生日后皆成为学界桢干,吴振武先生即个中翘楚。吴振武先生祖籍杭州,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取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师从于省吾先生。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讲师,1987年升副教授,1992年升教授。1993年36岁时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  相似文献   

19.
<正> 朱德才教授,江苏镇江人,生于1934年。1955年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选拔为研究生,从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攻读宋元明清文学。1957年留校任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宋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10,(10):110-119
楼宇烈先生,1934年生于杭州,浙江省嵊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长期致力于国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传承。2010年4月11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的编辑、记者黄匡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冯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鲁子奇(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杨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采访了楼宇烈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