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延安文艺建构过程中,王实味坚守文学的尊严、坚守文学的使命、坚守文人的个性、承继鲁迅的精神到底,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启蒙追求。对王实味的批判改变了延安文艺多元化的文艺生态,王实味事件标志着中国文艺道路的转向,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丁玲来说,生命的辉煌与劫难都与延安文艺时代密不可分,延安文艺时代成就了丁玲,也为其以后的劫难埋下了伏笔。通过丁玲与延安文艺的建构、碰撞、融合关系的梳理,不难看出丁玲为延安文艺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由于丁玲自身个性主义与政治意识的纠结也在无意间对延安文艺的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滞。  相似文献   

3.
王实味事件发生在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中。王实味被批斗并最终被错误处决,使得延安整风运动的正当性遭到质疑,也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对毛泽东与王实味的相关评价产生争议,主要集中在王实味“托派”帽子是否由毛泽东扣上、王实味作品暴露延安“阴暗面”是否在于动机不纯而为毛泽东所批判、王实味与丁玲在整风运动中的不同结局是否在于他们两人与毛泽东的私人关系不同、王实味之死是否由毛泽东一手造成等问题上。辨析这些争议性问题对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并正确认识延安整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毛泽东与王实味冤案》总题目的第一篇.尚有:王实味冤案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毛泽东在七大回顾王实味问题、"赔我一个王实味"、毛泽东对王实味的"再批判"、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提王实味等,系统地阐述王实味冤案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并探讨毛泽东与王实味冤案的关联和王实味冤案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本篇强调:王实味冤案是在整风运动中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延安整风运动,就没有王实味冤案。   相似文献   

5.
延安启蒙文学承续五四文学传统,蕴含丰富多样的启蒙精神。具体而言,丁玲对延安民众精神病苦的揭示继承了批判蒙味的启蒙精神,萧军对五四个性主义的张扬彰显出个性主义的启蒙精神,王实味提出对人的灵魂的改造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精神。深入探讨延安启蒙文学的三种精神取向,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到延安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1940年代以周扬、何其芳、丁玲等为代表的延安文人的思想转变,实质上是政治权力话语以“政治”为支点、以“小资产阶级”为中介对于文人文学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处置,同时也是文学知识分子话语以种种思想理路和复杂形态,“投降”、“改造”、“合流”于政治权力话语的过程和结果。但文人们所预想的思想转变的文学情形与史实演化所形成的结局却产生了巨大的背离。延安文人的思想变化,不仅源于“政治”的外在压力,同时还植根于文人自身的心理情感。延安文人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显明的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将延安文学划分为前后两期,《讲话》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讲话》之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开始异常地凸显出来,文学新规范的确立对延安文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方向、形式及创作主题、文艺理念等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梳理延安文学前后期文学主题的流变,来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延安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及转变背后的实质指向。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学"大众化"以自觉的理论建构及其创作实践,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思潮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同时为当下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带来了启示意义。延安文学"大众化"理论在战争文化规范下结合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延安文学"大众化"实践以雅俗共赏的创作风貌建构起了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象和中国风格的文学形态;延安文学"大众化"的整体特征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角色转换,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历史转移,集体化创作,"民族化"追求以及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同时相应地带来了局限性,如知识分子启蒙精神、审美理想、创作个性的失落,文学创作思想性胜于艺术性、通俗性胜于现代性、功用性胜于审美性的价值偏颇。  相似文献   

10.
左翼知识分子是延安时期文学艺术活动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建构者。1936年底,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受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主张的召唤,大批进步文人与左翼作家奔赴延安革命解放区。初来延安的左翼知识分子按照五四新文艺路径进行文学创作,尖锐批判和深刻揭露解放区存在的不良现象,引起党内干部和战士的极端不满,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矛盾日益突出。经过整风、审干、抢救运动,左翼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延安战时环境的特殊性,积极转变立场,主动改造自己,深入群众生活,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1.
秦邦宪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延安时期他统帅党的新闻、广播、出版大军为延安文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在主持延安《解放日报》工作时重视文艺宣传,调配著名文艺家负责副刊编辑,团结作家,培养新人,对延安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积极参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座谈会方向的实现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合法的红色政权延安边区政府的出现,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本质。对于自由的个性化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来说,延安时期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与政党国家之间的碰撞时期,当然也是一个相互磨合,并最终以左翼知识分子调整自我以适应环境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化至关重要,它奠定了当代左翼知识分子与政党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格局,也形成了当代文学的基本的制度,更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倾向确立了总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延安文学与中国古典戏曲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的精神联系,具有丰富积极的内容和精湛的技术。正确认识延安文学与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关系对于创建现代民族文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纬以“天地之心”解《诗经》,提出了“三基”、“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阐释范畴,以对应阴阳五行的变化,作为王政变革的依据,并以“三基”、“四始”、“五际”说《雅》诗,“六情”、“十二律”说《风》诗。  相似文献   

16.
1942年4月2日延安文艺界问题被正式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同意毛泽东提议,决定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在4月2日到4月10日的决策过程中,萧军、艾青、李又然等人都程度不等地或直接或间接为毛泽东提供过思路,而周扬则有可能为毛泽东决定以召开座谈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作出结论的方式提供过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文学思潮的角度简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认为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因特定的历史环境,尤其是经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具有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突出特质,并对后来的大陆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作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视像地图是为配合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地图,它的设计制作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可以方便游客了解延安红色文化信息;可以促进延安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可以促进延安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七年”文学中,英雄叙事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叙事形态之一。“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叙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条发展脉络:其一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导下,在显形层面上展开英雄叙事,其承继了《讲话》以来获得认可的美学风格,在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对峙中凸现外在的交锋;其二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下,糅进了个人化的审美情调,使英雄叙事在大体上满足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的同时,传达出了属于个人的审美情趣。“十七年”文学中英雄叙事的这两大发展脉络,从不同的向度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