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以爵士、布鲁斯、拉格泰姆等词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出与爵士乐研究相关的文章。通过分析归纳,这些文章主要从爵士乐的起源和历史、爵士乐风格、爵士乐动态发展、爵士乐演奏、爵士音乐家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分类,并对每一类展开论述,随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从中找出不足以及研究者忽略的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爵士乐近些年来在音乐领域内十分流行,本文对这一音乐品类的基本特征,从即兴演奏的风格、超常的演奏技法,及对摇滚音乐、流行歌曲、现代严肃音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美国都市文化中的爵士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美国都市文化阶级性的解读 ,对爵士乐组织及网络历史简单沿革的把握 ,力图呈现出爵士乐作为下层阶级以网络为导向的文化世界的场域 ,并以此作为理解美国爵士乐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爵士乐在美国兴起,受到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欢迎.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爵士乐,深受其影响.从爵士乐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爵士乐对埃利森创作的影响,并深入探寻爵士乐所传达出的融合思想在埃利森的两部重要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的体现,对研究埃利森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不仅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而且还丰富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重复、即兴创新、和声对位等爵士乐音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来探讨新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差异嬗变、美国"爵士乐时代"通俗小说的发展现状及超自然小说的渊源特征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菲茨杰拉德创作的糅合了超自然成分的部分作品,分析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爵士乐时代"通俗杂志蓬勃发展、超自然小说处于发展阶段并拥有广大读者的大背景下,通过其独特视角及新颖手法,所进行的超自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9.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11.
"垮掉的一代"文学和博普爵士乐一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共同的时代背景使它们在精神上彼此相通,爵士乐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博普爵士乐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中,也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即对于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奶娃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线索,运用魔幻、象征、荒诞、传说等诸多叙事技巧,展现了一部黑人寻根的史诗。被称为"美国黑人创作的生命之泉"的黑人音乐爵士乐深刻影响了莫里森的创作,并在这部作品的文本叙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使作品体现出较为深刻的爵士乐特征,如即兴变奏、重复、节奏化等,这些技法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爵士乐》重述了美国黑人集体经验的基本故事:奴隶制下灵魂与肉体的分裂。这种分裂使得个体贬低自我、替换自我,把自我最好的部分置于他者之中。小说中乔的"痕迹"和维奥莱特的"裂缝"成为这种分裂的典型象征。叙述者将这些裂缝和痕迹归拢起来,放置在小说叙事的中心地位,并借用爵士乐的即兴变奏特点揭示人物角色和小说身份叙事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1931-)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爵士乐》中莫里森采用了一些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来讲述故事。从仿拟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的后现代的叙事特色,通过探索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来解读她试图再现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6.
以移动性为突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文化位移",给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影响;如何进行策略性的"文化置位",有效协商社会空间,成为构建可行身份的重要话题。托妮·莫里森以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小说《爵士乐》,描写了在都市化进程中遭受地理与文化位移的美国黑人移民寻找新身份的历程。小说文本中处处体现的具有即兴创作特点、挪用特征和混杂化性质的爵士乐话语和爵士乐美学,成为美国黑人在新的放逐地进行策略性"文化置位"的喻写。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作品——《爵士乐》中女性人物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考察,指出莫里森在塑造人物时成功运用了独特的命名方式、碎片式叙述以及系列镜像人物的设置等多种艺术手段,因此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固定的类型,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复杂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在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中,黑人女性发出了主体构建的欲望之声。小说展示了以维奥莱特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如何对抗男权话语压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契合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主体身份构建的观点:由女性欲望中的暴力因素驱动,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实现。莫里森关于黑人女性的身份书写冲破了白人和黑人男性为其界定的范式,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流行音乐直接孕育于美国的爵士乐,而爵士乐的渊源又可追朔到黑人音乐和布鲁斯。布鲁斯音乐哀婉悲凉,表现了被压抑,被剥夺的黑人阶层的典型情感和心理。其特点是人生愁苦情绪的直接倾诉和宣泄,诸如生的苦恼,死的恐惧,爱的失落,心的孤寂。  相似文献   

20.
《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 ,它们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 ,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