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相对大学生常模表现出更大的不和谐;相同家庭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尊量表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黑龙江省8所高等院校的4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性别、年级上对应差异显著;自尊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均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家庭教养方式总分能够显著的预测自尊.  相似文献   

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32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积极型、溺爱型、矛盾型三种类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采取积极型的教养方式;2)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类型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积极因子有重要关系;4)父母教养方式对男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邯郸市两所中学的268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尊量表(SES)以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在校200余名大学生的焦虑、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焦虑两两分别呈现显著相关;(3)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15名大学新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调查,并以刚入学的高考成绩作为其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考成绩与心理健康多个分量表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极其显著。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教养方式能很好预测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以往学者对于职业探索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职业探索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过分偏爱对大学生职业探索中信息量的获取、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严厉惩罚对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的影响显著;拒绝否认对自我探索有显著影响。因此,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儿童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联系密切。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安徽省6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有性别差异,无年龄、城乡差异;2.大学生自尊与父亲情感温暖有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过分干涉有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无明显相关;3.同一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城镇和农村大学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发展间的部分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对4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分析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积极发展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积极发展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发展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非智力因素)的惰性心理,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了完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网络依赖组与正常组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教养因素、母亲教养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影响,探索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在网络依赖行为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秦玲玲修订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韩丕国等人所编制的《学前儿童害羞量表》对郑州市普通幼儿园104名小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对男孩较多采用偏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母亲学历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温情与理解型家庭教养方式;2)家庭月收入越低的幼儿其同质-被动型羞怯程度越高;母亲学历较低的幼儿越容易产生公众-被动型羞怯;3)温情与理解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父母所给予的温情与理解越多,幼儿害羞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预防小学生高年级问题行为出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7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P<0.05)。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父母应改变不良教养方式,提升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方法:从潍坊医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随机选取的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结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性别满意度差异显著,女生的满意程度高于男生(M女>M男);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得分高的大学生人格得分更高,人际关系满意度得分更高。父母惩罚严厉与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高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低。结论:目前,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外向的大学生宿舍满意度越高,越有敌意和仇视的人满意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以牡丹江地区两所高校的267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调查了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现状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得出结论:(1)目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处于一般水平,在自我灵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和性别差异;(2)除父亲过分干涉以及父母亲偏爱被试两个维度外,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各维度显著相关;(3)父母亲拒绝、否认,以及父亲过度保护或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预测大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或拒绝、否认,以及父亲过度保护可以预测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母亲拒绝、否认,以及父亲惩罚、严厉可以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刻板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男女大学生对恋爱时机选择、择偶标准、恋爱中的超前消费、性观念、生育观念、家庭模式、离婚观念都表现出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当代男女大学生对恋爱时机选择、择偶标准、恋爱中的超前消费、胜观念、生育观念、家庭模式、离婚观念都表现出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总水平与心理韧性总体情况显著低于大学生非弱势群体。针对492名自认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学生社会支持分析发现,这一群体在专业、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韧性分析中发现,则存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能够很好预测职业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20.
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关于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的研究应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指出大学生的人格、归因方式等个人因素、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等对孤独感有重要影响。针对众多影响因素,从个人人格的完善、自身和学校提供社会支持及家庭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利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帮助大学生战胜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