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0年来,通过阐释及"过度阐释"海子,一些"文学知识分子"绵延述说着"海子神话".将海子视为"斗士先知"与视其为"心灵赤子",是"海子神话"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上世纪末,"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是"斗士先知"论,以此呼应其时的政治文化骚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转向"心灵赤子"论,以此反抗商品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压迫."文学知识分子"自外于民众和实践的"精英"立场,注定其介入现实、凸显自身的努力难有实效,"海子神话"的述说,显现出他们的雄心和激情、无奈和感伤.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3.
汉语"搞"字是一个万能动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作者从"搞名堂"说起,阐述了"搞"字的六种基本含义,并就其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分类.作者对普遍使用"搞"字的现象也做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颜中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77-179
国内学者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指"和"名"在一定程度上混同起来,而周云之先生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更是把"指"和"名"完全等同;笔者认为"指"和"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张立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
“功用与审美”作为一种“二律背反”,一直是研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讨“文学与政治”之命题的重要方面.这里,主要以中国新诗写作为个案,通过具体探讨二者在新诗写作中的历史关联与呈现等层面,论述中国新诗与“政治”的历史关系,从而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拓展新诗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过劳死”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93-96
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劳动,实际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确证",而是其"本质力量"的"异化"即人的"异化".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要避免"过劳死"悲剧,固然有赖于各种客观环境的改善,但更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8.
金鑫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2):81-84
论文将新世纪文坛的“狗图腾”及其制造者“狗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用比较法对研究对象的内涵进行探索性归纳,同时将《藏獒》、《太平狗》、《黑焰》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新世纪文坛产生一定影响的“狗小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外延和论述支撑,力求紧密联系文本展开论述,对新世纪文坛“狗图腾”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对“狗图腾”出现的社会文化土壤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9.
许锦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30-132
通过对墨家和亚氏所讨论的重要推理类型"推"与归谬法、"效"与演绎法的比较显明,二者既有同又有异,体现了古代中西方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及其对后世思维偏向的影响."推"与归谬法之同在于都设定了对矛盾律的运用,都能由此推出谬论;它们之异体现在理论深度、推理步骤的明晰度、推论依据和应用范围的不同."效"与演绎法之同在于都体现了演绎推理的性质;它们之异则表现在其特征、具有论式和作用的差异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
知识分子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精神.以此为标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应该诞生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和儒,由武士演变而来的文士只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依托的社会阶层,由旱请雨祭之儒演变而来的教以道艺之师儒则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孕育的职业流品,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促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诞生.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了宣传文化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政治秩序、树立精神权威,纷纷托古而言道,以道为理论旗帜,以善道为价值目标,以君子谋道为人格追求,以乐道忘势为行为准则,把道和文联系在一起.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形成的这种卫道立场和原道精神,对秦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古代文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1.
闫爱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4):64-66
"师圣"和"师心"是<文心雕龙>的两个重要观点,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是统一于<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中的.无论是"师圣"还是"师心",都是对"道"的体认方式."师圣"与"师心"体现了对创作主体意义的重视,是创作主体的不同的创作取向."师圣"与"师心"的关系也是对文学继承和革新关系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先进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应寻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周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109-112
《全相平话五种》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具有代词意义的词:即具有第二人称代词意义的“贤”和第一人称代词意义的“念”.揭示它们的用法和历时发展,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6)
《庄子·养生主》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难解命题.结合文本、词源、概念内涵、语境、篇章结构及有关哲学思想等要素重新审视该命题,其本义应释为:善用知识技巧不要有求名之心,厌恶不幸的遭遇避免遭受各种刑戮之害.这种释义揭示了该命题关于“技”、“情”与道的内在关系,凸现了超越“技”与“情”,即超越经验知识技巧与生命悲情的养生论. 相似文献
15.
袁德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7,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建党纲领和行动指南."三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共产党人要忠实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做到"三讲". 相似文献
16.
古洪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
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定要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于“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二者分别强调人的生物(自然)属性与文化(社会)属性,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人也因此被分裂了,因而亟需整合.然而过去简单拼凑的做法是失败的.真正的出路在于:把握和揭示人的两种属性究竟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由此我们提出“文化一生物人”假设,它表明:人的行为,其实是由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通过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而催生出来的;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就是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相互结合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方式.如果“文化-生物人”假设确实能够将“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整合起来,从而恢复-个完整的人,那么“经济学帝国主义”和“社会学帝国主义”就将遭到摧毁,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同主义则有望实现. 相似文献
17.
黄得莲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51-53
"道"字由具体所指发展为抽象名词,这与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关.而老庄又把它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引申到哲学领域,并赋于其生态伦理的文化价值观,这对我们当今的生态保护同样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为将之道"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昭示着它们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做人之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故将素质教育寓于每一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玮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4-16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在空间上并没有接触的两个文化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惊人相似的“品种”,本文把这种相似性的文化“品种”,称为异文化之间的“系谱同类项”。同时,我们又发现,各民族文化的“系谱同类项”在各自的文化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有些本来不属“系谱同类项”的,却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本文将之称为“功能同类项”。本文以中国、希腊两个民族的几个原始文化“品种”为例,对这两个新概念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认为它们可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组新的概念对子。 相似文献
20.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5):27-29
在贾谊哲学思想中,天地万物是道与德以数字"六"为基数衍化的结果,而且,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六"与道、德便内在于天地万物.因此,数字"六"不仅具有本源地位,而且具有本体地位.贾谊这种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