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青藏高原史前的“广谱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发现,大约距今20000-8000年之间,此地的石制工具呈现出小型化的特征,这意味着此时已有了对小型动物的狩猎;与此同时,食物加工和盛放工具(如研磨器、陶器)的出现,成为人类对于食物强化利用的物质证据。对小型动物的狩猎和食物强化利用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提出的"广谱革命"的理论特征,不仅适用于北美,同时也适用于青藏高原的史前考古。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陶艺术的产生,根据距今七千多年前的裴李冈文化和磁山文化比较成熟的陶器分析,大约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原始瓷器出现在商代,距今也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经济生活上的需要和审美艺术方面的促进,陶瓷生产汇成了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而汉唐时期,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  相似文献   

3.
对吐蕃这样一个内陆高原政权而言,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不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但它已成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门。本文根据翻检史料所得,试图勾画出吐蕃手工业的概貌。一、陶器、砖瓦制造业现今考古发掘可知,高原上人类制造陶器的历史相当悠久,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到吐蕃王国时期,陶器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用品,相应地陶器制造技术和产量都有提高和增加。近年西藏发掘的吐蕃墓葬内有不少陶器,如林芝地区出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有丰富而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本文利用考古发现的资料,探讨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状况。本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发展相当成熟,栽培稻、粟等农作物,渔猎、采集和家畜饲养业仍起重要作用,同时,淮河流域的原始制石、制玉、制陶业及原始建筑等手工业也取得很大成就,共同为史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陶器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化学史中的一件大事。本文探索内蒙古地区最早陶器的出现与使用问题。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4000年以前,内蒙古地区已有陶器出现并在生活用显中大量使用陶器。  相似文献   

6.
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已有了文化交流。通过对西藏卡若文化与南亚俾路支斯坦地区梅尔伽赫文化、克什米尔地区布鲁扎霍姆文化、古夫克拉文化的文化互动考察,发现卡若文化的陶器刻纹、衬花工艺、海贝加工技术与梅尔伽赫文化关系密切。梅尔伽赫文化并未对卡若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喜马拉雅山廊道向西藏渗透,卡若文化与克什米尔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互动关系就说明了这条文化交流通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龙山文化玉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主要从龙山文化玉器中最具特色的玉礼器入手,由立体造型、平面纹饰两大方面来分析龙山文化玉礼器所蕴含的审美特质,探讨史前龙山文化玉器形式之外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从而使考古器物和文艺美学得到有机结合,并为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陶器即媒介”,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而对人类“陶器时代”史前文明所给予的一种学理性诠释。若将史前陶器及其造型、纹饰和陪葬功能置于麦氏的泛媒介论、媒介延伸论和媒介讯息论等媒介理论视域中,即可得出下述四个阐释性结论:陶器首先是延伸人体媒介的体外代具,其次是普渡先民灵魂的诺亚方舟,再次是承载象形符号的文化媒介,最后还是缔造史前文明的技术媒介。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5):65-65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云南德宏曾是历史上制作和使用陶器的重要地区,但今天仍在制陶的村寨仅遗芒巷村。调查发现,芒巷村制陶者用一整块陶泥捏塑陶坯,然后拍打修整成型,不像云南大多数地区的傣族那样使用泥条盘筑技术。以往学术界对陶器的成型技术的描述常为过于简单的:"这个陶器用拍砧成型法制成"。但是国外学者根据东南亚的调查研究指出,一个陶器拍砧成型之前的过程是多样的,仅靠"拍砧成型法"这样的简单分类不可能全面了解制陶者如何制陶,也不可能正确看待以不同方式使用拍砧成型技术的制陶者,因而拍砧成型前的过程在生产中至关重要。关于历史上的德宏傣族制陶术未见详细文献记载,芒巷村的传统制陶术不仅是德宏傣族制陶技艺的难得遗存,也为制陶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试论跨湖桥文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其8000年的历史,成为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表明,跨湖桥文化遗存的器物形态及其组舍、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涵迥异于附近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明确为浙江境内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即跨湖桥文化。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循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界,同时也是甘青两省边界。从宗教文化方面而言,其处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汉儒文化的边界。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其族群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讨论循化县撒拉、藏、回、汉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同时探索循化各族群众经济上形成的互利互惠关系;正是不同的经济生产和交往方式奠定了本地区互助合作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青海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源头,并最终形成了极具藏文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后,就开始了其向外传播的历程。青海由于和西藏在地域上的毗连以及历史的渊源,宋代在青海形成了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距今8 200年至7 4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之一。但大地湾一期文化不是中国新石器农业文化的源头,它处于原始农业向"刀耕火种"农业的过渡阶段,仅仅是漫长的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在的渭河上游也不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唯一起源地,仅仅是黍作、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不过,从史前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看,渭河上游应该是西北地区黍、油菜等农作物和羊等家畜的重要培育地;考古亦发现大地湾农业文明向四周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提供了宝贵资料。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是红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红山文化玉器认识与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进而解决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蜀地便进入了农耕时代。史载古蜀很早就与华夏族群发生了互动关系,其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川西高原的考古材料反映该区域持续受黄帝族群粟作文化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了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的生业活动。大禹在蜀地取得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的开发与早期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