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关注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复杂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交互性、波动性与非理性等特征。当今,大学生思想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引导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关节点。因此,多视角探索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无疑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及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高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给大学的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舆论引导规律、提高舆情引导处置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和现实的课题。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要求,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增多。网络舆情管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机制,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要清楚地看到,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只有认真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舆情方向,才能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网络舆情观,维护校园的稳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简短精炼、便捷快速、范围广、影响深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自媒体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大学生心理特性,顺势而为,积极树立自媒体思维,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及时探索自媒体环境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结合新时代任务和要求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与监管等,利用自媒体的优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复杂性、传播快捷性、影响广泛性、发展难控性等特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引导、管理及跟踪机制,对学校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突发校园舆情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纠错”作用并科学高效地处理舆情事件。为此需要完善高校应急网络舆论防范机制、监测机制、处理机制;掌握处理校园应急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自媒体时代新冠疫情带来的党建新形势,如何依托网络自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典型做法为例,分析了在自媒体网络时代,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提出依托自媒体网络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度、效"三原则:把握好"时",是赢得舆论主动权;把握好"度",是掌控舆论主导权;把握好"效",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微信、微博、直播为主的自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获取资讯、了解世界、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在分析自媒体时代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对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一定程度完善了思政教学方式.网络舆情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充满挑战.因此,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政教学思维,夯实大学生主体地位,壮大网络舆情教学队伍,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综合监管能力,能...  相似文献   

11.
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是防止错杀、误杀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对最高人民法院即将收回死刑核准权的举措,本文持赞成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指出,死刑复核程序其实是由死刑复核和死刑核准两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死刑复核权和核准权是可以分离的,最高人民法院收回的只是死刑的核准权,而不是死刑的复核权,因此,高级人民法院仍然可以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享有并依法行使死刑案件的复核权,但不能再行使死刑的核准权。通过论证,本文就死刑复核和核准两个阶段的具体程序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设计了它们应当具有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一直过于强硬,在我国现行刑法当中,某些犯罪仍然被视为最为严重的犯罪,配刑制度坚持了"重刑重罚"的原则,最高刑配置死刑。但从刑法法益角度来看,更希求刑法对生命价值的保护,而不是对生命权的限制。因此,在法制全球化的过程中,为应合我国限制对死刑权的扩展刑事政策,有必要对死刑配置进行刑罚价值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量刑情节是依附于犯罪事实而存在的,其适用的基础是罪行法定刑.把罪名法定刑作为量刑情节的法定刑,混淆了从轻处罚、从重处罚与减轻处罚、加重处罚的界限,这不仅在法理上是错误的,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论死刑案件指定辩护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刑罚具有不可逆转性,死刑案件指定辩护的有效性是法治从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的必然,是刑事国际司法准则、平等原则和人权保障理念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指定辩护中有效辩护保障机制的阙如及无效辩护的现实之巨大反差,使得完善我国死刑案件指定辩护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死刑案件指定辩护的有效性,需从实行死刑案件指定辩护律师资格认定制、设置辩护质量的底线标准、确立程序救济渠道等方面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刑法对公司(单位)犯罪的刑罚采用了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单位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这种单一的刑罚配置模式不能适应对公司(单位)犯罪的预防和抗制,也不符合国际社会打击公司犯罪的立法趋势。鉴于此,我们欲从公司犯罪刑罚配置的现状考察为出发点,进而论述我国对公司犯罪的刑罚进行重新配置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公司犯罪刑罚配置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6.
国外刑事检察权限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检察机关虽然大多属于一种行政机关,但各国检察机关的刑事检察权限并不完全相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有侦查权、起诉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及限制、是否有刑罚执行权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诉讼价值观念、权力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诉讼传统、刑罚目的不同的因素。因此,我们改革过程中借鉴国外检察制度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死刑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保留死刑,但是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严格限制死刑是有中国特色的废除死刑之路。中国的死刑制度应当以正义性报应为基础的理论作为合理性根据,以故意杀人罪为规定死刑的基本标准。定期公布死刑案件的数字和情况,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综合治理的落实和法制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废除死刑以保护行为人的人权的说法,不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公认的专业理论,也不符合一般的国际标准。严格规定死刑的适用条件和保障被判处死刑的行为人的诉讼权利,符合中国"保留死刑,但是严格限制死刑"政策和国际保护人权一般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为行政裁决,国家赔偿和传统的民事赔偿的组合救济,其具体的责任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广大征收相对人土地权益的保护。考察英美法系代表国英美、大陆法系代表国德法以及日本相关立法可知,采取民事、行政和刑事混合的救济手段是世界土地征收侵权救济方式总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从开拓传统民法保护,深化民事救济机制;完善行政救济相关机制,将土地征收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方式作为前置程序、强化刑事救济机制的最后屏障作用,加重对相关责任人的惩罚力度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罚是为了保护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对危害行为设立的保障措施和惩罚方式。刑罚目的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刑机关通过设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等方式而在主观上期望实现的效果。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以及传递价值保护等内容。依据此目的,司法机关在量刑上应当更好地实现刑罚目的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社会价值等方面追求。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废止死刑的立法实践。死刑渐废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死刑立法改革的一个视角:理性引导与经验支持。死刑缺乏其存在的道德合法性的基础,其废除符合理性的要求;作为一项立法改革,死刑的废止又离不开现实经验的支持。因此,推行死刑的立法改革,需要立法者通过理性的立法引导死刑民意的走向,并通过经验行为体现立法理性,在死刑废止的进程中实现理性与经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