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传统“礼”通常被用来教化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治理和服务国家统治。儒家传统“礼”不断接受洗礼,历经“礼”的萌芽与形成,“礼”的完善与宣扬,“礼”的传承与创新,其蕴含的进步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从个人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公民优良品格提供了文化基石;从社会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从国家层面,儒家传统“礼”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要对儒家传统“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做到根植于民,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民众优良品格;理路并举,坚定文化认同,推进社会和谐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建设当代和谐社会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可惜近代以来,"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越来越被人们忽视,由于"礼"的缺失造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现在需要我们对"礼"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我们创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礼仪规范.在这个创建过程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有其地位,只要我们能够对传统"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它体现时代性,就可以使之为当代和谐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传统"礼"的当代意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外儿童交往礼仪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以讲“礼”重“仪”著称。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传统礼仪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向其他国家虚心学习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策略和方法。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礼仪教育“四有特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三个缺乏”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言中华必说礼仪。礼仪大可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小而是一个人品格操守的规范。礼仪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圣人教化人心的重要手段。礼的规范,直接服务于儒家讲求仁的道德诉求,是从个人行为开始规范长幼有序,最终由近及远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最终目标。传统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的制度设计是靠人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礼的实践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作为礼仪制度的承担者,有把外在礼仪制度内化为人的德性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成就德性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的原始生命得以扬弃,文化生命得以升华。“学”与“教”是推行、灌输礼的有效机制,礼的形上本源价值与礼的繁文缛节具有不即不离的性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主体是儒家传统丧葬礼仪,其绝大多数仪式见诸《周礼》、《仪礼》、《礼记》,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这“三礼”或前代丧葬礼仪,只有极少数仪式源于佛教、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北宋皇帝丧葬礼仪对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剃头礼是裕固族重要的人生礼仪,是裕固族游牧生活的时间秩序表达,具有积累生产资料和交换、传承传统文化,团结凝聚族群以及增强族群认同的功能。随着现代化的侵袭,剃头礼的举行时间、仪式过程、仪式后续等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链条断裂的趋势,是裕固族从传统的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国家体系中游牧社会对新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人际网络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试论孔子"为政先礼"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这既有道德的错位与缺位的原因,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华礼仪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德、法、礼三者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实施德、法、礼并举的教育是重建礼仪文明之举.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2.
研究谚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以106条土家族谚语为语料,分别从物质生活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化两个层面去透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其中物质生活文化又分别从农耕、渔猎、服饰、饮食、居住等五个方面来表述,社会生活文化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恋习俗、生死习俗等四个方面来表述,展示了士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以及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特性和伦理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13.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谚语是“民族之明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英汉谚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英汉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群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研究英汉谚语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涵义差异及影响谚语理解的因素,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便利。  相似文献   

15.
浅析归化与异化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作为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民族内涵,因此,基于文化的背景采考察英汉谚语的翻译,将文化差异的考量融汇于英汉谚语互译之中,会给谚语翻译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正是针对翻译中文化异同因素的处理所提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日语谚语产生过程中,全方位地吸收了中国文化。通过所收集的日语谚语数据,可见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日语谚语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日语谚语从中国文化中吸收的是最精华的部分。这种文化信息传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而且尤如语言活化石般的谚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言行。  相似文献   

17.
谚语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的文化现象。谚语以概念隐喻为根基,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认知特征在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人类文化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谚语以其语言凝炼、警策、和谐、形象、表意透辟、深刻等特点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例析了英汉谚语共有的语言特征,从一个侧面去了解英汉民族语言的共性所在。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谚语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是记载着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维吾尔谚语的语言学特征及民族文化信息,并探讨维吾尔谚语研究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