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瑾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9-92
以圣经中耶稣的人物叙事模式为原型,结合犹太文学“负罪一赎罪”的主题特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该作品中人物叙事模式的特点,揭示了作品中主人公由死亡走向复活的人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施思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124-127
以"空间"为切入点,运用叙事空间理论,探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叙事空间艺术。由叙事技巧上的"空间叙事"可以看出,梦境作为整部儿童小说的基本框架,构成奇异的幻想空间,具有"神圣空间"特质。而从叙事结构上的"空间形式"可见,该儿童小说采取了圆圈式的叙事空间,由空间转换建构而成。 相似文献
3.
张迎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7-41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在其代表作《马戏团之夜》中融合了多种叙事技巧。从叙事学中有关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安吉拉·卡特如何通过叙事者声音和聚焦分离与重合这两种情况来书写女性主义主题。《马戏团之夜》表达了女性因父权压迫而承受痛苦,女性意识亟待唤醒并需要联合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反抗父权压迫,从而获得公平的生存机遇。 相似文献
5.
冯永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38-40
在中国文学的艰难蜕变时期,苏曼殊的小说叙事艺术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小说《碎簪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一个三角恋爱的哀情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增添了读者的情绪感。不过由于“余”的“喧宾夺主”,小说的叙事也显得生硬而不圆滑,人物刻画囿于传统而突破不足,凸显了苏曼殊小说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懿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132
"锻炼成长"模式、"完成任务"模式、"观念冲突"模式是《朝霞》小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核心,尤其强调"路线斗争"叙事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这种叙事模式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现实、历史依据与理论基础,对此进行研讨与剖析不仅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文革"后期的主流文学而使其具有样板意义,而且还对于检视极左文学形态的发展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欣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86-90+98
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包括对叙事时间、空间、视角的处理。《新中国未来记》中三维时间体的建构和时间流速的变化,显示出他在晚清变革浪潮中的思想困境和历史意识。小说中空间设定的焦点及散点背后也颇具文化意味,反映了近代都市的发展及近代文人“走出去”的世界意识。此外,小说有四层叙述者,多重隐身叙事者与现身叙事者并存,梁启超的自我主体性十分蓬勃,展现出对叙事的强大介入力,用以宣扬己见。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从文本层面揭示梁启超文学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叙事话语,走向世界文学领域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8.
张天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4):89-91
《旧约圣经·创世记》的2-11章所建构的史前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以色列人对自己历史的溯本追源。同时,通过史前史叙事也揭示出了神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在所有被造物中,人居万物之上,只有人能与神交流。起初,神人之间处于和谐的关系。然而,自从人类始祖偷食善恶树上的果子之时,人与神的关系就开始破裂了。神人关系破裂后,人自身就充满了罪恶。神不断地惩罚人的罪。但是,神又不断地减轻惩罚,并为人开启新的可能性。在《圣经》结尾处,神在爱中又恢复了自己创造的伊甸园。这样,整部圣经故事就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叶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2):75-79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的成功与它使用的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书信体这一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书信体在《紫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沃克将书信体与传统的黑人奴隶叙事相结合,在保存奴隶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叙事。这种书信体叙事手法克服了传统奴隶叙事中作者声音和道德判断过于明显的缺陷。另一方面,书信体叙事策略与内容、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书信方式,沃克赋予女性,尤其是一位受尽压迫摧残的黑人女孩以声音。西丽的成长过程也在她写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作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紫色》的女性主义特征也在书信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封封信件形成一本完整的书信体小说的过程,可以说是西丽的创造过程和获得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宋卫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1):159-159
曾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的创作越来越注重人物和叙事。《活着》是他创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继续保持了他对生存的肯定与温情。虽然余华尽量要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创造纯民间的场景,但从作品的事件描述上读者依然清晰地阅读出了那些时代因素。这是越中小镇城市贫民的生存状况。主人公许 相似文献
11.
吴显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09-118
叙事化和体验性叙事是认知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叙事化是通过自然讲述、体验或目击叙事的方式去理解故事中看似违背叙事规约或“矛盾与断裂”的文本现象,体现了读者阅读和消费文本时的认知能力。体验性叙事涉及第一人称体验性叙事和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强调读者在识解文本时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语境。通过对《尤利西斯》的叙事化和体验性叙事文本分析,揭示了叙事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的叙事话语、表达功能以及认知语境与情感体验和认知语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认知叙事视角审视乔伊斯的意识流文本的语言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2.
王光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35-37,44
余华擅长重复叙事的运用,几乎驾轻就熟,其名作《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叙事不仅是作品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并造就了作品一种无尽的意蕴: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 相似文献
13.
14.
古典文学界对《西游记》叙事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叙事方式切入,指出它的叙事模式主要有个性神话的叙事模式、传奇式的叙事模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葛雪梅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43-46
《玉梨魂》是清末民初言情小说重要流派之一的鸳鸯蝴蝶派开山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小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就受到了读者的冷遇,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独特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椿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36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17.
杨剑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92-98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杜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21-25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6-118
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杂志颇受市民欢迎,女性话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的叙述基于如下文化逻辑:对"新女性"的看法有着市民的求安务实,缺乏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稍微保守,不过提示女性要理性认识到与社会的矛盾,发现新女性话语成为时尚后一些女性打着女性解放的旗号,为自私自利张目的现象,都是敏锐的,进步的;表现为大众事业努力甚至献身的女性,在沦陷封闭、近乎窒息的上海,代表了市民对清新质朴的向往;富于民族文化韵味的"东吴女作家群"小说中,寄托着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刘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李一清的长篇小说《木铎》不仅是一部歌颂一个女人锻造男人阳刚生命的史诗,更是壮写李氏家族七代兴衰更迭至族人终各自飘零的家族史。而作者在叙事方法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也值得深入探究。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究小说《木铎》在叙事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视角转换;双重叙事者身份和不同人物矛盾或谐和意识下的复调特色;映射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优美生动且寓意深刻的叙事语言以及“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事结构等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