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位于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兴化市的千垛油菜田景区游人如织,5000多亩的油菜花景区内,接待来自海内外游客达十多万人次。兴化千垛油菜田景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千垛景区以"垛田"特色地貌享誉海内外。"垛"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农业景观。据史料记载,它形成于750年前。在泥土缺乏的泽国,勤劳智慧的兴化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  相似文献   

2.
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垛田是江苏中部兴化里下河水网地区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当地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成垛,垛上耕作,形成垛田。本文从有关垛田的神话传说出发,依次考证了垛田的形成原因与起源时间、垛田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垛田的现状和价值作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为垛田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王华在创作中始终坚守乡土民间立场,关注贵州村民的生存真实,她的小说《家园》即是其为彰显乡村文化的人文价值而展开的一次文化玄思与表述尝试。《家园》通过安沙文化与山外文化的一系列碰撞、比较,隐晦曲折地诠释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在《家园》中,对自身文化从不敝帚自珍的安沙人,在迁居山外、饱受折磨的过程中,终于逐渐认识到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继而决心用魔幻化的绝望手段来守望安沙文化。《家园》表明王华的乡村文化表述成功地实现了范式超越,其特点就是借鉴“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符号学”等文化研究手段进行民主、平等的地方性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4.
王晓 《华人时刊》2013,(9):32-33
去海南的路上,导游介绍陕西游客因习惯黄土地的颜色而"晕绿",也有从高原来平原的游客因常年习惯稀薄空气而"醉氧"。"晕绿"和"醉氧",这两种说法太形象生动了。假如你不晕绿不醉氧,喜欢苇,喜欢荷,喜欢坐船,喜欢水的粼粼漾漾,千万不要错过来我绿毯似的家乡——美丽的广洋湖一游。如果你要来,盛夏最好。广洋湖在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境内,与兴化、盐城交界,是里下河地区的锅底洼,以湖名镇,广洋一片,汪洋之意。广洋湖镇有4万亩耕地,7万亩水域,向阳河、卢氾河贯穿东西,注入黄海。《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等众  相似文献   

5.
古典小说《西游记》这样写道:“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这令人神往的花果山就在江苏连云港。花果山下有条烧香河,直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老家淮安。当年,吴承恩曾乘船沿烧香河东行,数登云台,饱览花果山的山山水水,采集了许多脍灸人口的传说,结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创作了《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2006年3月18日,《西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在淮海  相似文献   

6.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等的影响,垛田在地形地貌、传统技术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威胁,甚至有濒临消亡的危险.要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必须深刻认识其价值,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开发生态旅游,并且做到合理规划,密切监测,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和谐发展之路,并传诸后世.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立足2020年和2021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旅游统计年鉴》,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SPASS软件,选取皖中地区四个地级市——合肥、六安、安庆、滁州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走文旅融合之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打造特色品牌;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拓展营销渠道,推广乡村旅游产品四个方面的建议来提升皖中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村官重新发现乡村文化价值的沉重使命。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精神生态价值亟待重新发现,就前者而言,需要大学生村官从观念上意识到乡村文化自然生态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基础,在行动上不能掉进"伪乡村生态"建设的陷阱;就后者而言,需要大学生村官承担起乡土文化记忆复苏重构与乡土文化认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元红     
[作者]顾坚,男,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在江苏兴化市。1991年弃教从商,移居扬州市。2003年弃商从文。著有长篇小说《江湖儿女》。[梗概]继《平凡的世界》之后的经典力作,梦里水乡,摇曳少年男女情爱之美,出世元红,尽染斑斓时代如花人生。故事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苏北水乡里下河地区,描写了主人公丁存扣从九岁到三十五岁的人生历程;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情窦初开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直到为爱情而弃教经商的经历。期间,有庆芸、秀平、阿香、爱香、春妮等美丽善良的女子与他相恋,由此演绎出人间男女情爱过程中的美好与苦涩并存、快乐与悲怆交替的一幕幕活剧,一个男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斑斓多彩的乡村生活如风俗画卷般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既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还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手段。因此,居于文化治理核心位置的制度构建,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尤为显著。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的独特性,生成了富含区域特点与族群底色的集体记忆,这就决定了这一地域的乡村文化治理在总体原则上呈现出了二重性:既要遵循国家文化治理的战略设计与制度安排,尊重普遍性,又要立足地域特点与地方实际,侧重特殊性。文章以青海为考察中心,细致审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旨在从系统性分析制度整体、从地域性思考制度特色、从人民性考量制度价值,从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5.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