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乡村良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农村非政府组织为发展乡村协商民主提供了社会基础,有利于乡村协商民主的完善和发展。具体说来,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提升农民的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促进乡村协商民主的持续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为乡村协商民主提供组织支持,提升乡村协商民主的成效;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培育充裕的社会资本,为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相似文献   

2.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乡村群众自治制度。它用于乡村治理中的动力来自于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困境。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首先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要规范协商程序,最后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3.
以田野政治学为视角,选取浙南H村“百家合议会”实践为个案,通过建构“嵌入式治理”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商民主可以通过组织嵌入、过程嵌入与行为嵌入三种机制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弥补乡村既有治理结构的功能性局限。组织嵌入、过程嵌入、行为嵌入以及彼此间的嵌入程度影响协商民主整体嵌入性,进而深刻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当然,嵌入性并不排斥自主性,“高嵌入性-强自主性”形成的嵌入性自主,是协商民主嵌入式治理的理想类型,也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资本是乡村有序治理的重要因素,其结构及变迁对乡村治理造成一种复合性的双重影响,即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980年代后,农村社会资本正处于一种承继与消逝、异化与新生的新旧裂变之中.当前,应积极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依此实现乡村善治.譬如,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建构、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村民自治实体性价值、培育现代专业化农村组织及提高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等.  相似文献   

5.
【】农村协商民主对于扩展村民有序参与、促进村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学术界多数从静态的视角观察乡村协商民主,而忽视了其在农村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期间乡村治理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苏南某村庄的案例提供了动态分析的视角。分析表明:农村协商民主经历了一个从治理工具到治理机制的发展过程。协商民主在最初阶段作为治理工具被发明出来,用以化解乡村矛盾;而后在基层政府推介下扩展功能、完善机构,发挥信息沟通、有序参与和协商村务的功能,成为治理机制。同时,农村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表现为在结构上实践与法律相脱节;在运行中威权引导盖过民主协商。学术界与实务界需要在肯定乡村协商民主的基础上,从发展的过程中优化改进,克服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加强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本质使然。然而,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实际发挥出来的功能与社区治理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区教育应该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民主意识和协商能力,营造有利于社区治理的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实现其社区善治功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遏止农村社区衰落走势、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破解体制、资源配置、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社区公共性社会资本匮乏、农村社区空心化和治理人才短缺方面的难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工作者肩负以下四方面的使命:一是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二是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三是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四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重塑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以自由、平等、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理念引入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形式中,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农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乡村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量、集中智慧,进而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以协商民主促进乡村治理创新有利于弥合基层治理中“民主”与“有效”之间的张力。协商民主的导向价值、运作过程和实践效能为乡村治理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内源动力和优选方案。典型实践中的乡村协商治理创新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于从议程触发、资源整合和动力维持等方面建立了强化机制。通过治理创新的问题导向与多元选择主体内生需求的持续满足,治理创新的制度化发展与多种参与力量内在优势的持续积聚,以及协商治理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多主体理性协商意识的持续强化,促进了协商治理的可持续创新。面向未来,协商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促进民主和治理的互嵌共融,厚植协商民主的文化土壤,以数字技术赋能协商治理,接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社会新兴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和实践形态,其基本理念在于强调公民参与的平等性,侧重偏好转换,倡导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和以公开性的程序为保障。协商民主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协商民主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挑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协商民主理论要想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理论影响力,就必须要突破其理论自身的限度,不断创新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3.
刍议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体是人们彼此平等、相互关爱、和谐温馨的生活形态。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形态包括传统的宗族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共同体,但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图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些共同体形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当前乡村自治的学理诉求与实践圭臬。公民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进路是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与发展公民教育、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实践来培育乡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民主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的人。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中心任务是培养公共理性,宏观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协商民主的推进需要协商主体具备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德性、提出理由论证自己权益要求及进行理性探讨的参与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层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个人在政治德性和参与能力方面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协商民主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树立善治和共治思维,同时对村民社会组织进行法律、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村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农村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对预算审议的贡献: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协商民主对预算审议有着重要贡献:从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在以宪法为中心的程序主义对公民参与预算的强调;从实践层面而言,世界各国的参与式预算实践为我国公民参与预算提供了经验范本。借鉴协商民主理论,完善我国预算审议制度,应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和程序参与机制,落实预算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鉴于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形式,能够有效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提升离不开协商民主持续发挥作用,从多角度分析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关系及其提升政治合法性的路径。分析认为,协商民主有助于论证政府权力来源正当性;有助于提升政府权力有效运作的政治合法性;有助于通过政治社会化促进公民精神复兴,提升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 ,它直接与国家相连并被认为是政治民主的一个关键因素。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 ,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我国传统上只有臣民而无公民和公民教育 ,民国建立后所实施的公民教育也不成体系。真正将公民教育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 ,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立足于公民的塑造 ,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 ,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反思与前瞻:对协商民主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时代产物,协商民主是为应对传统选举民主的各种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主模式。它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完善的法制、高素质的公民为依托,以参政主体的绝对平等和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旨在解决人类通过现有途径无法很好应对的政治困境。就当前看来,协商民主作为选举民主的一种有益补充,在完善现有政治模式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国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多级政治协商制度和以民主恳谈会为代表形式的基层民主实践,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一定程度上是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可贵探索。这不仅丰富了现有政治资源,也使得中国能够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避免西方民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公民意识,养成公民思维,形成公民思想,指导公民行为,营造公民文化,将会有力地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备人民当家做主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等七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