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研究选题的高密度重复,并迎难而上,极大地推进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展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格局与新气象。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翠爱博士的新著《两宋休闲词研究》即是这样的一部著作。《两宋休闲词研究》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但其研究两宋休闲词,意在剖析其中的休闲精神和价值情趣,并揭示其有益于当代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宋一代,律词高度发展。论者探其成因,多从两宋社会的递变过程入手,并视之为词的发展背景。这显然违背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所特有的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文学与音乐、娱乐要求与诗教规范、市民趣味与文人习气等三对矛盾的考察,结合两宋词家的具体创作情况,试图说明: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宋时期词体创作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变化,认为北宋是封建政治经济从鼎盛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文学与市民文学的盛衰交替的转变期,这对词体创作的影响表现为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新兴都市文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妥协,并推动了一些词派词风的产生与消长  相似文献   

4.
陈未鹏 《南都学坛》2010,30(1):75-78
怀古文学一般由历史遗迹、文化名胜所引起的触动发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切。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关注怀古文学,关注在怀古文学史中承前启后的两宋怀古词,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宋代怀古词最重要的主题是"金陵怀古"。较之其他主题的怀古,"金陵怀古"不论从整体创作数量,还是从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怀古词之所以选择"金陵怀古"这一主题,是因为金陵地域文化中的"六朝兴废"的历史承载,与宋代感念国事、忧患时艰的时代精神相契合。金陵怀古词表达出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社会前途的关切,同时也拥有了区别于其他主题的怀古词的特质。金陵怀古词中的地域文化是具象化、立体化的,其诸多意象也大体相似相近,而单个意象的呈现,具有趋同性。金陵怀古词的作者未必都经行其地才感而怀古,有时是通过想象、和韵等方式完成怀古思绪的表达,作者创作时未必身处其地,却能感同身受,恍若亲临。而且,大多在怀古之余还点缀着香艳的"六朝金粉"。  相似文献   

5.
论两宋婉约词之异陈忻宋词这一有宋一代最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就其内部的性状看,大致可粗分为婉娈优美与超旷豪放两大派别。而婉约词的发展变化,大体以靖康之难为界,北宋与南宋各具特色,分别以华艳丰腴与隽淡瘦硬的面目辉映词坛。本文为进一步深入认识两宋婉约词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文化分析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一次尝试 ,选取的是词这一文学形式 ,因为它特别适宜于表现幽微隐曲的意识深层的情感内容 ,仅仅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往往流于浮泛。本文通过家庭背景、时代烙印、地域文化和个人性格几方面的考察 ,试图还原词作者的文化生态环境 ,以求更准确深刻地把握阳羡词派宗主陈维崧———这个中国词史上“填词之富 ,古今无两”的词人通过作品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的幽微情思 ,从而理清陈维崧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李炳海赵敏俐博士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一书最近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力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读后颇受启迪。将中国文学传统置于古代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观照,对于本书作者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得心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视界与阐释空间。这对人们从文类特征的独到角度来重新体识与发现中国古典抒情传统之内在意蕴,无疑有着深远的助益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宋文学史》刍评马村宋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上上足可媲美秦汉盛唐的极其辉煌的文学,而对宋代文学史的研究却很薄弱。由程千帆、吴新雷两教授所著的《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此书材料宏富,立论精审、新见迭出,充分体现出著者宽阔的视野、深厚...  相似文献   

10.
与以刚健雄浑的男性化审美风格为最高理想的古典诗歌不同,唐宋词在整体上具有女性化的审美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三大因素有关:第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女性化或者说双性化因子是其前提条件;第二,中唐以后“不在马上,而在闺房”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现实土壤;第三,词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要眇宜修”的文体特征是其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元文化层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悲剧与团圆意识处于同一个“宇宙卵”中,具有同步共生性。可以从原始神话中逐步分析、梳理出两者间的模糊组构关系,这些关系是以后文学发展中特别是戏曲艺术剧作的主要借鉴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自动自觉的文化向心和归趋意识以及特异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建构。邓经武先生新著《二十世纪巴蜀文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自觉意识下的对巴蜀文化(文学)的独特阐释。本书虽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然而言说背景却远远超出了文学一域,其精神旨归始终与巴蜀文化之根紧密相连。意大利批评家文杜里把丹纳的艺术史称为“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我们也可以把本书称为“作为文化阐释的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史”。本书《绪论》部分首先从生态地理、经济状况、政治改革、宗教观念、艺术风习、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的发生前提(第一自然段)和独…  相似文献   

13.
自宋伊始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出现众多的“背亲弃妇”的负心男子形象。它是两宋以来社会生活的反映 ,与科举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是两宋以来意识形态的反映 ,代表着理学体系中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 ;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和“市井文学”的必然产物。其代表作品《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琵琶记》等对后世戏曲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形象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读《张惠言暨常州派词传》随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文词的研究,在现今学界是冷寂的一隅。尽管爱新觉罗氏王朝统治下的这近三百年的文学与文化,与现当代人文的衍化演展,关系是如此密迩,可是除了宿老们晚近掌故之谈似尚闹猛外,该领域的研究景观实多荒疏。就中相对言之,关于常州词派的话题,勉可称为热点。这自是与承沿此派成后劲的“临桂派”以及朱古微等晚清四大家的法乳犹存有关。流派与群体的梳理与整合,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两宋以还,文学流派渐见长足发展,尤为文学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文学流派的研究,又理应就各个流派之创作实践及其理论建…  相似文献   

15.
从隐逸玩赏的文化符号到逍遥淡泊的精神追求,再到危城浮生的情感沉醉,不同时期休闲文学的精神内核与其时代文化风貌表现出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当代文学休闲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出“游戏化”、“欲望化”、“物质化”的倾向。为此,进一步明确休闲的本质,使文学休闲回归审美,实现文化含量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是当前休闲文学谋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艺术反映生活的态度,文学本体意识的把握,审美理想的确立等方面探讨了郁达夫文艺观所受传统诗学,尤其是古典意趣神韵说的影响,就此揭示了郁达夫独立的文艺观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力图勾勒出几条比较清晰的线索,以求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或缺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词虽然经历了晚唐五代、两宋的演进,但其反省并不自觉,而是自然而然的。到了清代,词得到了重新认识。清词的整个轨迹,并没有独出异军,另立旗帜,它的演化轨迹和晚唐、两宋的演化轨迹相符合,却并不是重复,而是遵循着这个轨迹有了突破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清词的发展是在《花间》、两宋词的轨迹上的演化。经过这样的演化,清代词人才真正理解了词这种文学体式的特殊之处何在,从朱彝尊到张惠言,这一轨迹非常清楚。所以,清词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宋人的词发挥有所未尽,而且是因为小词的美感不容易被认识,而清朝的词人不但发现了词的这一种特别的美,而且对这种特别的美开始有了一种美感特质的反省和认知。  相似文献   

18.
《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出版最近,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由延边大学从事朝鲜──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任范松教授、金东勋副教授和两位讲师共同撰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朝鲜古典诗话的专著。本书共分为四篇:...  相似文献   

19.
词作为一种从中国传入的特殊文学体裁,在朝鲜文苑中呈现独特艺术魅力,成为朝鲜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从高丽朝到李朝末年近一千年的时间,词作仅存一千余首,还不及朝鲜一个多产诗人诗作数量.通过研究发现,朝鲜词文学不发达,与语言、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军事、外交、政治、思想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密不可分.探究朝鲜古代词文学不发达的成因,对揭示朝鲜词文学发展规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千多年的中国词史发展历程所展示,作为古典的词不仅是一门词学,而是从时空横宽到纵深的一种“词文化”。当这种文化行进到晚清民国时代,已然发生了各方面的诸多新变,表现出纷繁的复杂性。新世纪传承上世纪最后十余年对于民国词文化的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之处,于此就近年来该种研究状况作一些简要的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