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湿通电法是加速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中钢筋锈蚀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本试验中将电流设定为一恒定值,测试在不同聚乙烯醇( polyvinyl alcohol 简称PVA)纤维掺量下的闭合回路电阻;以及在NaCl溶液侵蚀下PVA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钢筋锈蚀率。试验结果表明,恒电流条件下,PVA纤维掺量的增加能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渗性,但对钢筋锈蚀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SiCw—ZTA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增强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产SiC晶须(SiCw)制备SiCw-ZTA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了SiC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及断裂韧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晶须增韧和ZrO2相变增韧两种机制协同作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制的液晶聚合物(LCP)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利用冲击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热失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增韧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分析,并研究了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LCP的加入会使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韧性变好,当LCP质量分数为5%时,其冲击强度相比不添加LCP的复合材料时提高了88.3%;LCP的加入在降低储能模量的同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5%失重温度也有所提高;LCP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冲击断口变得粗糙,有利于吸收冲击能量。  相似文献   

4.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作为复合材料的树脂基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因此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但是,由于BMI的交联密度高、熔点高、性能脆、溶解性差等缺点,不能满足加工工艺和使用性能上的需要;而通过增韧改性却可以较好地改善其性能.本文介绍了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原理及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要报道在采用SIFCON工艺成型的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中,加入PP改性聚丙烯纤维的复合材料弯曲抗拉性能试验的试验结果,并讨论在荷载作用下,试件挠曲和平截面转动的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6.
硫酸盐侵蚀是影响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水泥的抗侵蚀性能对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对水泥抗硫酸盐性能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比较了国内外抗硫酸盐水泥研究中硫酸盐对水泥基的侵蚀破坏机理、抗侵蚀程度的检验指标和评定方法、硫酸盐对水泥基的不同破坏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并提高水泥基抗侵蚀性能的措施等方面研究的共性及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抗硫酸盐水泥研究前景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性能混凝土利用技术的不断开发,复合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耐久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三类混凝土的对比试验表明,复合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不仅具有普通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早期强度高的特点,而且具有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能好的优点。这为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柔性配方的环氧树脂基(改性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实验数据,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根据网格理论推导出螺旋向纤维在筒身段缠绕角及缠绕层数的表达式。然后根据推导出的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参数,并依据计算所得结果设置合理的铺层方案。最后利用ANSYS软件进行建模,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得到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随内压的增加,内衬层以及纤维缠绕层应力的变化趋势,并最终得到模型的爆破极限,进而证明了ANSYS软件在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模拟方面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干湿循环作用下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olyvinyl alcohol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写为PVA-FRCC)的抗硫酸钠侵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侵蚀过程中,纤维掺量大于1%时,PVA-FRCC的抗硫酸钠侵蚀性能明显得到改善;粉煤灰掺量在50%之内时,PVA-FRCC的抗硫酸钠侵蚀性能随掺量的增大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C30素水泥混凝土中分别添加杜拉纤维、尼龙纤维、钢纤维配制纤维混凝土,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抗弯曲冲击试验研究.以初裂次数、终裂次数、冲击韧性评价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落锤抗弯曲冲击试验方法基础上添加钢纤维混凝土、杜拉纤维混凝土、尼龙纤维混凝土,其冲击韧性分别是素混凝土冲击韧性的15.1倍、3.4倍、2.7倍.素混凝土冲击破坏突出表现为脆性断裂破坏,纤维混凝土冲击破坏表现为韧性断裂破坏.3种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均较素混凝土有较大的提高,其中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最强,其次是杜拉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B4CP/6061Al复合材料的热变形组织演变规律,进一步优化材料的性能,课题组采用控制变量法,利用热压缩试验分别探究了在不同热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应变量)下B4CP/6061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变形温度越高,6061铝基体内部原子的热激活能增大,动态再结晶的形核速度提升,晶粒尺寸也不断增大;随着应变速率增大,复合材料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时间缩短,阻碍了晶粒的生长,不利于6061铝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应变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增大,提高了6061铝基体动态再结晶的形核效率。在不损害复合材料塑性的前提下提高强度和韧性的方法,对改善材料塑性成形能力和优化成形工艺(如轧制、锻造、挤压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述木塑复合材料(WPC)的概念、原料、制成原理及特点,木塑复合材料现阶段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其在家具行业的应用优势及现有应用领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的外观和手感都与木材极为相似,其尺寸稳定性好,耐腐蚀等性能,运用于家具行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家具领域的应用极具发展潜力。讨论木塑复合材料在家具领域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钙钛矿锰氧化物为母体构成二相复合相体低场磁电阻增强效应研究进展。全文分三部分,首先对低场磁电阻物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关于低场磁电阻物理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自旋极化隧穿和自旋极化散射。然后重点对钙钛矿氧化物分别与绝缘性氧化物、导电性氧化物,金属材料、磁性材料复合,获得低场磁电阻进展进行了论述,指出在钙钛矿锰氧化物母体中引入第二相物质形成复合相锰氧化物,是低场磁电阻增强的一种有效方法。最后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个新领域从发端到现在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汉语二语教学模式研究可以有效地将汉语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汉语二语教学的效率。经过梳理,认为:国内外现有的汉语二语教学模式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金刚石/SiC复合材料,采用熔渗反应法,在真空环境和烧结温度为1500 -1 600℃的条件下进行制备。 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硬度和在不同温度下的干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熔渗反应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致密度 高,烧结温度为l 550℃时得到的复合材料的硬度最高。反应烧结金刚石/SiC复合材料常温下的耐磨损性较好,但600 ℃下的磨损性能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和新实证方法的广泛运用,近年来基于各种国际技术外溢渠道的文献日益增多,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也不断丰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之一,也逐步为学界重视。文章主要基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视角,对已有文献中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进行梳理,并对其作简要评论,以展示此领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一系列外部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和冲击,进一步印证了旅游业具有高敏感性和易波动性的特点,学术界愈加关注旅游危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本文回顾近十年来旅游危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探讨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界面剪切强度是复合材料设计的重要指标,如何通过试验方法测定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是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硼纤维/环氧树脂叠层板(0/90)复合材料为载体,利用S-3400扫描电镜(SEM)与Gatan公司的拉伸台Microtest 2000组合,且在电镜上安装了自行设计制作的单纤维压头,测定界面的剪切强度。得知:在室温负荷作用下硼纤维呈阶梯式脱粘,当压出硼纤维长度为总压出长度约一半时,界面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并估算出界面的剪切模量,为进一步有限元法模拟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的力学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思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及其严重退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十分迫切。建设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五种基本思路是 :应用熵理论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生物哲学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物质投入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应用先进技术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社会进步和持续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这些基本思路是研究和探讨西北地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搜神记》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重点、亮点比较突出,面的拓展有了一定的宽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总结其中得失,展望未来研究态势,将有利于进一步对《搜神记》及其作者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