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文化典籍浩繁;阅读经典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诵读本土文化经典意义重大。西 昌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学经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促成了西昌本土文化的繁荣。开展本土文化经典诵读实践, 需要开展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把诵读活动引入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努力搭就平台拓宽渠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开展的各类经典诵读活动,证明了中华经典的诵读,对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内在修养 的提高、人格、行为的培养、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在城市推行本土经典诵读是中华经典诵读的必然要求,本土经典 诗文诵读在培养市民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成就个人精神成长的同时,能实现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并将 最终实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素质教育持续二十余年,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针对民族地区 大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提出诵读地方本土经典诗文是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地区 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诵读地方本土经典的意义、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了论述,对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借鉴 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更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开展经典诵读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经典文献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是我国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的集中体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大力普及、倡导我国悠久的历史知识和经典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经典的体现,民族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倡导经典诵读教育必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经典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 MOOC 的特点,将其融入中华经典的课堂教学,从高校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出发,探究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以期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诵读课程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对经典的传承是大学教育应尽的责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经典的传承使命。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也成为当下之重。诵读技巧、诵读流程、诵读背景的有效选择能使师范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运用技术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升培养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认真诵读、品味、背诵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雯 《成才与就业》2013,(21):37-38
中华经典学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开展中华经典学习是提高市民人文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市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试点省市,自2010年起上海市长宁区已在普教系统中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长宁区率先将此项工作从学校延伸到社区,旨在通过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进社区”学习活动在社区全面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华经典进社区”逐渐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又一新品牌。  相似文献   

10.
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 以西昌学院为例,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如 何利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这个载体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普遍呼吁加强现代青年人的母语能力教育的当下,“经典”作为母语的重要载体再次引起重视。对于“经典”的研习既是一项文化传承的工作,同时也与文化创新、民族的主体性建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小则关联到读者自身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大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目前语言能指狂欢、网络语言蜂拥而至的消费时代大环境中,将注意力再度回归到经典文本,重新感悟“经典”的力量,无疑是让母语教育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中国汉语永恒魅力的一剂良药。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分别从经典背后的民族传统、经典文本的教育作用以及经典中蕴含的创新品格等方面,阐述研习经典文本对于母语能力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教育者有所启发,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走近经典、研习经典。  相似文献   

12.
从古典的概念出发 ,结合目前外语科研学术界的现状 ,论述古典作品与时代创新的关系。文章指出 ,创新来自古典 ,古典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古典 ,创新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目前外语学科研究者有两大弱势 :一是基础理论功底薄弱 ,有关知识结构不完整 ;二是古典知识后劲不足。没有母语文化的国学基础 ,经史子集 ,无一通达 ;外国语学习中 ,古典著作阅读甚少。这就造成外语科研难以创新的局面。建议 :(1)成立研究古典的学术团体 ;(2 )改变学术期刊厚今薄古的倾向 ,设法创办讨论古典的期刊 ;(3 )作为一种修养和基础 ,倡导师生阅读古典著作 ;(4 )呼唤学界对古典的讨论 ;(5 )呼唤现代研究与古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蒋庆先生认为“读经”运动在于培养文化自觉,以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但笔者从能否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能否达到对自己文化的自觉认同、能否具备文化的世界眼光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读经”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运动,而只是“文化自尊”的反映。笔者同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早日从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大学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对于个体的完善、大学的发展、民族的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人文教育日渐萎顿的现状,我们必须强调大学人文教育。要真正塑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性灵,人文教育必须返归传统文化经典。面对新媒体时代经典阅读的多样化形态,大学人文教育应当选择一种正确而恰当的经典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外国文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阅读活动,20世纪的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跨文化的文学阅读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择取什么样的阅读视角的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特别指出,当一个弱势文化在阅读一个强势文化的文学时,阅读视角的问题经常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对英语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地反映出我国外国文学界的研究立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自动认同西方大国的倾向,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常常将英语文学与英美两国文学等同起来.而要拓展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必须首先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和研究立场,在摆脱殖民心态的前提下坦然面对英美以外的一切后殖民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崇"经典"之意识。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搞清楚"经典"之何谓,并明确"经典"解读意义之所在对于我们更好的领会、吸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建设、丰富、发展民族文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沉溺于网络型和娱乐休闲型,需要加强科学的质疑、创新和研究等形态的深度阅读和古典阅读。图书馆应加强阅读引导,培育科学、愉悦的阅读氛围,以促进阅读传统经典为主轴建设校园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