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以《真诰》前十八卷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从用韵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道教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立足阴阳之道阐述其神学宗教教理的同时,涉及了颇为丰富的妇女思想内容。《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主要包括:提倡男女同处相合,和谐平等,肯定妇女的重要社会作用,反对虐杀妇女,反对“贞女”观念,主张男女两性相悦养育子女等等。《太平经》有关妇女思想的阐述不仅对道教自身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对研究当今社会妇女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文章以明代竟陵派代表钟惺、谭元春的韵文为研究对象,运用韵文用韵研究法,以《广韵》音系及明代通语韵系做参照系,联系现代天门方言,分析出明代天门方音的如下特点:"in、 n"与"i 、e "不分;"i"与" 、 "有分离趋势;入声韵尾处于数而合一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运气学说滥觞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典籍。通过对两部著作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论述了《太平经》中蕴涵的运气学说思想,辨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首次对"王气"和"君火"两个概念进行了考辩,并依此提出了"七篇大论"的著述时间应该在《太平经》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道教在注重个人修炼与解脱的同时,也具有特色鲜明的尚农、重衣传统。《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尚农思想,如合理利用土地、积极保护土地、善用畜力、勤勉劳作、勤俭节约等,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糅合了儒、墨、道等学派的民本观念。具体表现为:广开言路的朴素民主观念;君、臣、民三相须;平均主义的物质分配原则;重德轻刑;客观对待民众饮食及男女之事,提高妇女地位;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六个方面。而对《太平经》一类道教经典现代价值的抉发,不仅可赋予道教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太平经》的民本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真正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念等均有着一定的伦理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国家,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组织结构,而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社会的家族伦理观的影响。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很多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道教的发展过程,在道教的组织形态,传教方式上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戴传江在《试论(太平经)“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  相似文献   

12.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羊春秋 ( 192 2 - ) ,我国著名文史专家 ,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 ,早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 ,长期从事教育文化活动 ,代表作有《散曲通论》《唐诗百讲》《春秋文白》《迎旭轩韵文辑存》等 ,曾担任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韵文学刊》主编 ,在诗界、学界享有盛誉。此值羊春秋教授从事学术研究 6 0周年之际 ,本刊特发表这一组稿件 ,总结其学术贡献 ,清理其学术、创作思想与径路 ,以嘉慧后学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宗教化的尝试首先是对道家天道观的继承与改造。它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和当时盛行的儒学神学化的思想,将道家的道本论、生成论转向元气生成论,由守道走向守一,由天人感应进至天人一体,试图通过道术合一实现人合于道,从而初步构建了道教的理论基础。此外,《太平经》理论中的矛盾之处暴露出了其思想来源的多端,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它的内容庞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鬼神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有些思想还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和压迫的精神,其中的道教思想对发动、组织农民起义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里不准备全面评价《太平经》。作为一部道教经典,这本巨著无疑充满鬼神妖仙、长生不死、祸福报应、君权神授等陈词滥调,使人初看甚不以为然。但是,那并不是说对《太平经》不可以进行剖析。我们先略看一下道教的起源。就神仙术讲,早在战国时期齐楚等地已经发端。秦始皇、汉武帝、淮南王求长生不死之药,便是依靠那里的方士。但是,以道教这种宗教组织形式出现的,则似乎是在东汉,最初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儒教的异端在民间酝育着,并  相似文献   

17.
从《太平经》看三字连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连文是汉语发展史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以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为依据 ,从数量、结构、词性、语素、词序、成因六个方面考察三字连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探讨其兴衰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道教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作为易道融合的典范,十分重视借鉴易学思想构建其道教理论,继承和发挥《周易》之道,提出了一系列易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易学,同时对易学的转型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道教研究中,存在着不少互相矛盾甚或自相矛盾的说法。东汉灵帝时,在中国农民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骆曜、张角、张修将黄老信仰与《太平经》相结合,分别组织道教结社,从而创立了我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20.
从白居易讽谕诗的用韵看元和魂痕分用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文是研究汉语音韵史的重要材料.王力先生说:“历代韵文本身对汉语史的价值并不比韵书、韵图低些.六朝以前没有韵书,因此六朝以前的韵母系统主要从韵文中显示出来.”“切韵以后,虽然有了韵书,但是由于韵书拘守传统,并不象韵文(特别是俗文学)那样正确地反映当代的韵母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的实际押韵,来补充和修正韵书脱离实际的地方.”利用韵文研究韵母系统的困难也不少.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了韵书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