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意象,本文从象征的多义性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中原型意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有多重的主题意蕴,可从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去观照其丰富内涵。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抗日文学”的内涵;从启蒙主义的角度看,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对病态的国民性的文化批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对生命的体悟看,深沉的悲剧意蕴。丰富复杂内涵使萧红作品获得永久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5.
鉴赏主体个性差异、文艺作品自身所呈现的多义性会导致文艺鉴赏的多义性。承认文艺鉴赏的多义性不是要否定文艺鉴赏的客观标准 ,而是要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鉴赏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整体的比兴"是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唐诗中大量双关、隐喻实现了言与意的精彩照应,形成了"比兴体"。它有多义性的特点,但多义中又有可解与难解或不可确解之分。诗歌多义性的不可确解,是诗歌在多义性之可解基础上的又一次进步。从多义性的易解到难解,正好反映出诗歌及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写作意图从单纯到复杂、作品意蕴从单一到丰富的进程及阅读理解阐释过程中的语境限制与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7.
在承接国内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或存在——现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其著作中对“S是P”和“S是”这两种表述的内在差异,表明他是在“S是P”这种命题形式上确立“是”作为系词的核心作用,以此作为其范畴理论的基础.虽然亚里士多德曾多次言明“是”在多重意义上被述说,但他最后却将“是”的中心含义放在作为范畴的是之上,其他三种意义上的“是”——作为偶性的是、真理意义上的是、潜能与现实的是——要么是作为范畴的是的偶性,要么是其衍生形态.  相似文献   

8.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词和词组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 ,对于“多义性”的和“过渡性”的词语则应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考察、界定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小说《蛙》这一标题,依据文本语境具有至少四个义项。“蛙”的多义性主要是由汉语语音联想关系、隐喻性、开放性、互文性等机制促成的。揭示文本多义性是理解小说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梳理了中古时期"录"的词义演变脉络,揭示出"录"的多义现象是在一定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现代性话语建构和修辞指涉.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学话语总体趋向与修辞特征,在现代性语境范畴内清晰的体现出与"现代化实践方案"互为指涉、相互渗透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学习型词典中介词on的释义和例句,发现其多义性词义分别呈现出承载关系、牵制关系、覆盖关系、内置关系和比邻关系这五种空间关系。经研究发现,介词on的多义性源于其展示的空间关系,词义与词义间是以这些空间关系为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一百多年来,其定义呈现出多义性的状态,学者们在认识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仅突出强调新闻传播的某一个环节或因素,割裂了它们彼此之间原本应该享有的相互关系.造成新闻价值定义的多义性和由此带来模糊性的原因,与新闻价值要素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秦汉出土文献中"是是"句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是是"句出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环境,得出"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胡塞尔的中译著作中,与Sein相关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翻译问题,比如将“was es ist”译为“它如何存在”和“它是什么”,将“es ist……”译为“存在着……”;将相互对应的名词“Sein”和动词“ist”译为“存在”和“是”。它们要么对相同的译文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要么使系词结构丧失殆尽,要么消除了动词和名词的对应性,使它们变成没有联系的词。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对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存在”概念,因而没有坚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ist”,对名词与动词、以及与各种不同变形的对应性缺乏清晰而足够的认识,无法将系词的理解贯彻始终。“是什么”乃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因此是与认识相关讨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翻译,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7.
18.
<正>《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文中大量出现"红"这一语符,有一定意指功能。本文将运用符号学尤其是哥本哈根语符学派方法,分析《红高粱》篇章中"红"的多义性,揭示篇章蕴含的复杂意义,以便为探索此类文本语符多义现象寻求新方法。语符学强调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只有被置于其所属的过程和体系(大致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句段与联想关  相似文献   

19.
介词多义性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在此着重回顾了认知视角下国内外学者对介词多义性的研究视角并进行分类,同时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20.
"存在/是"不是哲学的中心概念,包含系词性与存在性的"存在/是"与特定语言句式、特定的语言系统有关,它可能在某一语言系统的某一时期是哲学思考的中心概念,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但超出这种特定的条件,笼统地断言它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中心概念,有关它的问题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