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队长》是美国漫威影业公司制作的好莱坞英雄电影,《英雄》是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电影代表作。两部影片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上映在不同档期,但所描述的人物,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由凡人变成英雄。不过,由于中美导演的电影理念差异,影片所体现的文化观念重点不同:《美国队长》以科幻主题,突出美国式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暗含典型的美国主流文化观念;《英雄》则通过功夫场景,高扬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脸谱     
正谷尚蔚:出演少林寺首部网络电影少林寺系列网络电影的首部影片《少林寺十八罗汉》近日在横店开机,温籍功夫影星谷尚蔚受邀出演少林弟子悟正,为报家仇出寺抗倭,最终舍生取义。谷尚蔚因本色出演备受关注。谷尚蔚出生于永嘉,12岁入少林习梅花拳,17岁担任武校教练,23岁正式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师,学习"少林禅学",为少林寺第34代俗家弟子。他24岁参加深圳卫视"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获得总冠军。之后他在第十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担任武术指导和表演嘉宾,逐步  相似文献   

3.
亚清 《北京纪事》2015,(5):73-76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演员,先后演过话剧、哑剧、影视剧,并自创"造型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曾出演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天地英雄》《功夫之王》《我知女人心》《重返20岁》等.  相似文献   

4.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现象级”蜕变。它的成功是处于起步转型阶段的中国电影工业与科幻文艺“双核驱动”的结果。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类型电影大片的审美突破,既有效地提升了民族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又为热门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相似文献   

7.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8.
徐晗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54-55,82
在外来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侵袭下,如何坚守中国的文化传统,取得商业利益和文化艺术的双赢,2008年版东方新魔幻电影《画皮》似乎做了成功的实践。从电影《画皮》对原著《聊斋志异》的坚守、传统妇女观的延承、现代爱情观的渗透等在影片中的呈现角度,探讨《画皮》对中国式文化的沿袭与弘扬。尤其是发掘2008版《画皮》所施行的传统文化之魂与现代影像之魄的结合,以此成功诉求现代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因子,进而探寻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英雄主义作为文化的产物,其标准并不统一,不同的文化对英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一国文化的特质,并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和中国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比较两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二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由三个短片组成的《艺海风光》,是"联华"—"华安"公司于1937年出品的第二部短故事片合集,同样属于新东家凝聚人气、巩固市场的应急之作。这部近几年才对外公映的(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再一次证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电影制作主流,主要涵盖国防电影(运动)和新市民电影形态。对《艺海风光》读解的当下价值和意义在于,国防电影、新市民电影与新民族主义电影,不仅是战前中国电影生态的全部面貌,而且也是抗战期间能够被不同地缘政治接纳和得以发展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1.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双重表征。受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影响,中国科幻小说在百余年的文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性之维崇尚科学、普及科学和文学性之维面向现实、寄托怀抱的创作传统。"新生代"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续了中国科幻对科学的推崇,又将科学和技术的展示由创作目的转换为文本架构的基础因素,纠正了中国科幻狭隘的科普化倾向;小说承袭了中国科幻反映现实、寄托怀抱的传统,又对科幻文本的思想蕴涵进行了深度开掘,对中国科幻的创作进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九把刀 《市民》2006,(6):47-47
“百万买屋.千万买邻。”这句话不时出现在台湾房地产广告里,完全命中了新的居家思惟,电影《功夫》猪笼城寨里暗藏许多绝世高手,果然不是意外。  相似文献   

13.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玉霞副教授潜心五年撰写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继《电影艺术三论》《电影艺术鉴赏》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学术性论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序。全书共三十余万字,其中既有宏阔的史论探讨,又有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8月21日,2016年雨果奖结果公布,中国80后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为国内首位获得这项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郝景芳的名字一夜间成为网络热搜词。谁能想到,这位以"学渣"自居的清华女博士,当初写作竟是为了疗伤?有人说"她对火星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地球",此言当真?这位科幻超女透着大爱的人生故事,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1日,由温州市图书馆、永嘉县社科联、永嘉县广播电视台、温州广播传媒集团"绿色之声"等联合主办的戴晓青《楠溪风雅》品书会在温州市图书馆举行。该书采撷永嘉的地域文化,以散文游记的形式,记录了永嘉的村庄地理、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民间传承以及人文历史等,内容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夏至楠溪春去也,且听晓青话风雅",作为永嘉本土颇具名气的青年作家,戴  相似文献   

17.
李小龙系列功夫电影中的"大同"观,包括武术层面的"中西合璧",文化层面的"百家争鸣"以及社会层面的"和谐安邦"。其电影片名、武功专业术语以及武术文化的成语、习语等文本中,都反映了这种"大同"观。可以说,李小龙本人及其电影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大同"观,为中国哲学智慧走向世界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8.
电影《缉魂》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说《移魂有术》。影片巧妙借助科幻元素,以警匪破案的剧情,探讨了科技与人性的伦理冲突。电影套中套的反转剧情设计、缠绕而奇妙的人物关系、交叉蒙太奇的多重组合手法以及犯罪执念与人性救赎等主题,都是对“隐含观众”审美期待的激活与唤醒,契合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成为新锐电影的流行之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姜文在冒犯常识,但他不是以冒犯为目的的,否则,就成了矫情戴锦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少见的有着独立思想的电影理论专家,游弋书海、立场鲜明。戴锦华现在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镜与世俗神话》等电影理论专著。中秋节那天,戴锦华全天都在上课、开会。见到她时,已是中秋之夜的晚上。提及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戴锦华流露出兴奋之情。她说:"这是一部非常好、非常好的电影。"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