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担任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一帮年龄相当、意气相投的朋友.吏事之外,欧阳修与他们徜徉山水,热衷于诗酒文会,形成较紧密的交游圈.本文在考证欧阳修洛阳交游对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交游的"群体性"、"文学性"特点,从而透视洛阳交游对欧阳修日后的政治生涯及其成为文坛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王回兄弟在当时文坛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在其交游圈中,苏颂与刘敞、刘攽兄弟等文学名士是其少年时代之同学。欧阳修知颍州时,其座上名士盛多,曾有"聚星"之说,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仁宗嘉祐间文士鼎盛,王氏兄弟与王安石、曾巩、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攽、常秩、孙侔、王令等人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交游团体。王氏兄弟三人均不幸早逝,以至于其文学活动戛然而止。然借助于这些交游者的笔墨,使王氏兄弟的性情特点和文学成就留名于后世。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时间为序对曾巩与欧阳修的交游考证,可知两人政治、文学、学术等方面的彼此影响.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志向、主张乃至性格、作风有很多共同之处,切磋砥砺,同声相应.然而两人之间的影响又是不对等的.欧阳修是影响曾巩最大的人物,曾巩在立身行事、治学为文等方面皆受欧阳修沾溉.他虽然很受欧阳修器重,但...  相似文献   

4.
从欧阳修描写江淮风物及优游之情的诗篇辞章、欧阳修与江淮名人的交游和历代江淮文人对欧阳修的品评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代文宗欧阳修与江淮大地及江淮文人结下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中州,特别是归德地区与吴地文人交游面广,文学互动频繁。这一时期两地文学互动可分三个阶段:启、祯之际,雪苑前六子与吴地文人在党社活动中声同起应、互相支持;顺治至康熙前期,吴地文人流寓归德,对豫东文学发展有激助作用;康熙中后期,汤斌、宋荦开府江南,对吴地文学的复兴与发展有组织推导之功。深入考察两地文人交游与文学互动,对于立体化展示两地文化生态与文学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代儒学划时代的新发展,谓之新儒学,即宋学。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形成与汉学迥然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宋学博大精深,涵蕴广大,学派众多。其开创者谁?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兴学育才、推进儒学发展及有关学术思想研究两个方面作了论证,文章指出,范仲淹最先登上历史舞台,为宋学之勃兴开端引绪,是当时学术思想界的核心人物,实为宋学开创者。范仲淹在政治、学术、文学上的建树是三位一体的,他与欧阳修等人所开创的学术探索的新局面,正体现了宋学勃兴的新精神、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的文坛名家与大家,交游的文学师长前辈甚多,其中欧阳修与张方平是他最重要的两位导师。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君子之德、治国保家理念;张方平的诗歌酬唱、精神沟通的方式以及佛道的传承,从文学观念、创作方法、思想理念、人格修养等方面对苏轼的教育和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新发现的96通书简,具体记述了欧阳修的交游、朋友间互赠礼物、宴请聚会、诗歌唱和等。其中最多的是疾病书写,欧阳修反复诉说自己的疾病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书简表现了中晚年欧阳修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记录了政事以外的日常生活细节,于琐、细、碎、小中见出伟大背后的凡俗。  相似文献   

9.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种历时性视角的观照下,探究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及趋向与以后各阶段文学观念与主张的内在联系,证实这一阶段对于竟陵派文学定型、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是将对一个文学流派有关诗学理论、创作风格等问题的探讨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徐无党生平学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欧阳修、徐无党二人虽非甥舅关系,但师生交游亲密,情谊浓厚;徐无党《新五代史注》虽出自欧阳修授意,却不达欧阳修的史学旨趣。  相似文献   

11.
元稹交游考     
《元氏长庆集》,为之作笺释者殊为少见,近人陈寅恪先生始有部分笺证(见《元白诗笺证稿》)。年来,笔者拟全面整理元稹诗歌。其首要工作则为考证元氏之交游动向。元稹一生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宗六朝,位至宰相,当时重要的政治斗争和文学运动都与之有牵连,有名的政治、文学人物都与之有交往。为此,先写其交游考。这里选择五人,或与时人考证有所异同。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藏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的藏书活动入仕前为第一阶段,任西京留守时为第二阶段,景佑元年后充馆阁校勘,为其一生中聚书最快的时期,而到熙宁三年,其收藏活动基本结束.其藏书来源主要为皇帝赏赐,朋友赠与,在朋友身后为他们代编诗文集,以及时人求教求序之作、抄本和搜购所得.其藏书中不仅抄本甚多,而且多金石碑铭之文和时人的诗文书画作品.其藏书理念不仅在“足吾所好”,还注重藏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韩愈欧阳修碑志文风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古文运动不同时代的领袖,韩愈和欧阳修同为名重当时的碑志大家,由于时代、文风、气质、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碑志文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包括叙事方面的雄逸之别,抒情方面的肆醇之别,还有取材方面的奇正之别等等。通过对他们碑志文风格的比较,本文认为韩愈的碑志文开拓了碑志一体的文学功能,而欧阳修的碑志文则凸现了碑志一体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的文学和经学思想都从欧阳修的经学中吸取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归有光文学理论的主干是文章自得、诗者出于情等命题,强调文学个性、尤其是内容的独特,主张文学表现亲情和仁民爱物之情,推崇文学的内容充实和真诚自然;其经学思想的核心是以自得之见求圣人之心,提倡独立见解、重视以普遍人情为本的仁政。归氏的上述思想都渊源于欧阳修本于人情、六经非一世之书的经学和文学主张;归氏还对欧阳修的思想加以发展,在爱亲之心一端突破了礼教的限制而纯任自然人性,并强调爱亲之心与仁政的内在联系。归氏的经学和文学思想堪称明清之际文学理论革新和清中叶儒学改革的先导。  相似文献   

15.
《醉翁亭记》与北宋中期的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醉翁亭记》不仅只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的意义在于影响了从庆历到嘉年间的北宋中期的文学:包括诗和词的三种文体,并将音乐、书法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引发一时的名公巨卿、文坛翘楚如宋祁、富弼、王安石、苏轼及苏门学士的文学见解;从《醉翁亭记》的传播与接受又可以窥见欧阳修主盟的北宋中期文坛文人唱和交游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与吴江沈氏交游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与文学世家吴江沈氏的交往 ,对其一生影响甚大。诸沈在政治倾向上多为遁世遗民 ,在文艺修养上多精于词曲音律 ,在为人处世上多敦信尚义。在圣叹生前 ,他们与之切磋交流、相濡以沫 ;在哭庙冤案发生后 ,更有收殓骸骨、收留遗女、收存残书等种种侠行义举。关系至密者 ,或为其弟子 ,或为其姻娅 ,是金氏交游中最为亲近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徐铉是南唐至宋初重要的文臣,堪称一代文宗。其诗文创作,在唐宋文学演变过程中,一定意义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徐铉的入室或再传弟子郑文宝、陈彭年、晏殊、欧阳修等承传徐铉的文学基因,对于宋初文学演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师生传承对于促进宋初南北文学融合,开启宋代文学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被冠为"宋代韩愈"的儒宗欧阳修,在对佛教的态度上跟韩愈一样力主排佛。但是在细读其诗歌文本时考见其是北宋士大夫"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他外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风范,内含远离尘俗修真养性的佛禅心境。文章从欧阳修的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三个角度对欧阳修宽容乃至亲近佛教的情况展开论述:一是从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通过细读分析欧阳修的诗歌文本,全面展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的精神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认识欧阳修作为儒宗的佛禅因缘。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人的交游活动目的主要是为结识某一个人,而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干谒、行卷,以及为扩大人际关系、结识名人、提高名声而参与的各种唱和、宴会活动等.这些交游活动在中晚唐尤其盛行,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丰富诗歌内容、改变创作风格、推动文学群体或文学流派形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南宋诗坛“中兴四大家”中,尤袤留存至今的著述最少,身后之寂寥与生前大名形成较大反差。在当日中兴诗人的交游圈中,尤袤其实是很活跃的一位。尤其是他与杨万里的交游,更具有诗人之交的典范意义。两人在学术上宗儒践道,政治上相互声援,性格志趣亦多投缘。文学上往来唱和,旨趣渐近,诗风大体表现为出江西而返晚唐的趋势。作为诗坛领袖,杨万里对尤袤才华激赏不已。这对于提升尤袤诗歌的地位、加速其流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由于两人诗风的一致性,后人也往往将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