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以广告仿拟的误用为例,提出"仿拟拜物教"一说。它由原始拜物教,到商品拜物教,再到符号拜物教演变而成,根源在于追求产品销售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销售广告的求新求异,以及对名人效应的盲目追求。弱化媒介力量、转变消费认同和摒弃游戏语言,是推崇正确仿拟,反对仿拟拜物教的实施手段,而提倡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摄影界经过“分裂”主义运动,使摄影从早期对绘画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但现代主义摄影艺术追求又使报道摄影凸现了艺术的特征。这一走向从罗钦可和寇德卡的摄影实践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俯瞰或仰视视角的大量运用;空间形式的独特把握;“陌生化”效果的有意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又与报道摄影的纪实性质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代主义摄影艺术追求充分继承了“分裂”主义运动已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说,真实存在于历史真实、叙述真实、文体真实三个层面之中,当历史真实不可求时,惟有进入到叙述真实和文体真实中去探究。有关解缙的历史书写就是一个典型,在有关解缙生平的四类文本中,特别是有关解缙之死的叙述中,存在叙事、文体等方面的差异,其历史文本的形成与演化也因写作背景和文学修辞的介入而不同,从最早的含混表达到客观化的叙述,解缙书写的历史文本开始出现文献征引、附录,文学色彩渐次加重,故事性增强,虚构性的野史笔记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解缙书写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理解文学要素在历史文本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埃伦·迪萨纳亚克提出的“视觉炫耀”一词,提出视觉炫耀(visual display)是一种对美学风格的描述,指在艺术创作(制作)中,偏重于对视觉形象构成元素(构图、线条、色彩)的夸饰与展演,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华丽、热烈、繁复、夸饰之美的追求。作者以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为个案,简要分析其在服饰文化、建筑装饰文化及其他视觉艺术中所具有的视觉炫耀特征,并认为这一美学风格在中国其他少数族群、汉族民间艺术中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文化旅游”理念是现代旅游策划中经常提到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分析,探讨“文化旅游”理念在会展旅游策划中的应用,看“平遥国际摄影节”如何实现会展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如何用"新"拍摄,怎样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新挑战、新机遇,要求摄影记者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展示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拍摄新角度,利用数码相机创新,用新构图定格瞬间,"图文并茂"巧写新说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多个维度阐释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主人公身份危机的象似性表征发现,小说主人公身份危机(情感危机、认知危机、个体身份危机、集体身份危机)在话语象似性的诸多层面(语音象似性、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语用象似性)上均有所体现.分析表明,从语言学视角展开文学文本诠释不但可以为文学文本批评提供夯实的语言学指导与佐证,而且证明,借助实证性的语言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主题的路向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 ,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早期家庭教养实践尤其需要聚焦微观教养事件的理性阐释,以及针对具体教养现象提出指导建议。以极具精神分析色彩的“真实自体”理论为例,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思想框架能为早期家庭教养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温尼科特认为“真实自体”是来源于生命核心的、个体独有的、原创的部分。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真实自体”的发展极为重要,理想的母婴关系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催生与之相对的“虚假自体”。在母婴关系中,母亲理解、抱持、关注、热爱和理智的态度将有利于个体“真实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罗兰·巴尔特晚期撰写的《明室》不再坚守早期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而是把自己观看照片的审美经验作为探究摄影本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力图从现象学路径进入照片影像的内部。基于解读者的分析立场,他认为摄影的精髓是"曾在",它第一次让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这种新奇感显示出摄影照片的幽灵本质。对巴尔特而言,受众和照片影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文化事件,照片影像中存在着"意趣"和"刺点"两种异质性要素,"意趣"是作为教养的信息而诉诸于受众普遍关心的要素,而"刺点"是指在照片中像箭似地刺中受众的偶然性要素;从"刺点"层面看,摄影作品是观看者与拍摄对象的相遇,这种不经意的邂逅给受众带来了一种震惊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赢获来自于刺点所具有类似于原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传媒行业急需的摄制人才是既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艺术思维和创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山西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结合学生实际,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影视摄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研究探索出一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创新方案,主要通过认知专业、课堂实训、跨专业创作、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五个不同的能力和层次要求的实践步骤,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承接,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摄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也是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6.
拉什迪文学思维的特点,即"象"的思维。在《午夜之子》这部作品里,作家创造了非常特别的语象、物象、声象、味象、色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了其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给传统新闻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新媒体应用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跨媒体传播技能,媒体融合和互联网思维则要求其超越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重庆新闻学院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经过数年探索,构建了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宣传部与学院的协同策划为特色,以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1+1”联合指导贯穿始终,由学生自主组建项目组并实地完成真实采访任务,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全面训练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综合实战能力.在部校共建得以大力推广和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这不啻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国内对"新批评"译介,存在着"观念至上"的倾向,即过度强调对其批评理论的译介,严重忽视了其批评实践的价值。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新批评"的认识,又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新批评"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改变"新批评"译介、研究和运用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使其真正"中国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觉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潮。本文以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现象为例,通过对语言与视像两种传播媒介传播机理的比较,探讨了读图时代文化面临的问题以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即影视的单极解码形式造成了消费主义的泛滥;传统韵味的消失,审美距离的消融,使艳俗风格大行其道。重回文本,深度体悟,而不是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才是理性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关于中国的话语无所不在。但是,国外的"中国话语"经常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本文以"中国崛起"话语为例,以选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学界、媒体的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国外的"中国话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关于"中国崛起"的话语与中国的"中国崛起"话语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出关于中国话语的一些共性问题。基于这些话语差异和共性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改善国外"中国话语",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建议。论文也为整体提升国外的"中国话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