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略萨“创作立体小说,从现实的一切方面、一切表现上来反映它”的创作宗旨,在《绿房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略萨通过情节线索的立体性、时间空间的立体性、人物关系的立体性、观点看法的立体性这样的方式,还原了“一个与真正的现实同样完整和多样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本家”问题入手,讨论鲁迅小说中所内蕴的中国社会权力关系问题。作为家族、宗族制度的体现,“本家”不仅仅指涉小说叙事中具体的人物关系,鲁迅还有意识地将之引入对空间政治的塑造与表达,从中揭示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乡村权力结构时所遭遇的紧张张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狗》是略萨实践结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首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小说结构,都典型地体现了略萨的艺术追求,其思想主题与艺术结构充分展现了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描写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处境,为我们展现了权力对人的驱使和捉弄。他以冷峻的叙述风格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残害,充满了对普通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叙事人》中有两个视角:"巴尔加斯·略萨"的视角和"叙事人"的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原始印第安文化两种文化眼光。双文化视角的选择是由作家的文化意图决定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关注,引出了文学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主题。因此,《叙事人》对于略萨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世界末日之战》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略萨最重要的作品,它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小说的新倾向,即在取材和叙事手法上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运用多种现代叙事技巧使小说叙事结构不仅更富内聚性和动态性,而且独具“立体性”。  相似文献   

7.
吴启基 《21世纪》2010,(11):19-19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更是闻名于世“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写法的创始者  相似文献   

8.
浅谈略萨小说的艺术特色——兼谈拉美文学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拉丁美洲新小说时期。拉美文学以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群星灿烂的世界文坛上夺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在这期间,拉美文学形成了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四大流派。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本文对他的创作道路及其优秀作品的艺术特色略加探讨,同时也兼及当代拉美文学的某些特点。(一)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出生在秘鲁的阿雷基帕市。在玻璃维亚的柯恰潘巴上小学。在利马和皮  相似文献   

9.
对货币权力的探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货币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关联在一起,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哲学诊断。首先,在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语境中,“作为货币的货币”确认并推动了私有财产权的生成和发展,造就了表征个人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幻相”。其次,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限正义和本质缺陷进行批判,指出当货币形式过渡到“作为资本的货币”时,交换价值的社会化会使私有财产权嬗变为货币形式的社会权力,形成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原相”。最后,“作为权力的货币”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特有的价值形式抽象统摄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总体环节,并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的“合法形式”掩盖了资本增殖的“不法本质”。货币“权利幻相”与“权力原相”的结合在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货币权力批判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现代政治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10.
巴尔加斯.略萨在小说《狂人玛依塔》中勾勒托洛茨基分子玛依塔的传奇一生时设置了26位叙事人,由于“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等种种原因,各叙事人的叙述具有了“不可靠性”和“限知性”;而各叙事人之间相对平等、独立,各自具有一套独特的见解或思想,并共-同服务于玛依塔形象的塑造,在叙事职能上具有了“复调性”。不仅如此,这部作品采用了“小说中又有小说”的结构,使得小说叙事的“不可靠性”、“限知性”和“复调性”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评议颇丰的惊悚小说。亨利·詹姆斯寓言式的叙事结构及巧妙运用视觉互动的叙事技巧,为小说增添了魅力。本文借鉴米克·巴尔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的结构层次和小说人物间的聚焦关系探讨小说中困惑与悬念的形成,不仅揭开了小说“迷人”的面纱,还有助于揭示聚焦者之间不平衡的聚焦权力关系及视点间的动态关系,对不同的阅读判断形成的原因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12.
厄普代克之所以创作女性小说,是为了平息女性主义批评家对自己的不满。在女性小说中,他探讨了“女性与权力”、“女性与家庭”以及“女性与艺术”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反思性和独特性。但整体而言,厄普代克的女性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上很难成为标志性之作,毕竟,女性小说不是厄普代克最擅长的题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县政权力架构的演变是具体历史情境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演绎,又因其自身权力的“两面性”表现出了相对于整体国家制度构建的独特的演变进路。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县级权力结构关系重点表现在“官治”与“自治”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在20世纪后半个世纪则突出表现在党与政、国家与社会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其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构成县级层面党与政结合方式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政治伦理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革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在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则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国家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国家权力,借助郡县制、由科举提供的官僚制度,如毛细管全面管控地方,但日本尽管也有“公家”与“武家”,古代日本也曾试图建立律令制国家,但地方上却始终有着类似诸侯的强大势力,那么,这种国家结构的差异在中日走向近代过程中,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则借用两国历史上的宗教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能是“方外”,而日本宗教则在历史中形成势力极大的“寺家”,并且对政治影响极大,从这一点继续延伸,文章进一步讨论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于2003年出版小说《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通过弗洛拉·特里斯坦和保罗·高更这两位19世纪历史人物追求理想的故事,重新书写了乌托邦主题,藉此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反思西方文明。小说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指向性爱与性别观念、宗教与权力体制、现实主义美学等各个方面,寄托了作家对人类文明所抱有的宽容对待差异、实现充分的个人解放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诉讼结构决定法的形式甚至内容,这一深层结构可以直接追溯到文化中的权力关系、正义观念和信仰.不同的信仰背景的文化会造成迥然不同的诉讼结构.罗马法的诉讼结构是以神示(oracle)正义信仰为基础的“竞技型诉讼”,中立的第三方被认为是“神示的受托者”,因此判决(法)乃是神示正义.中国传统的诉讼结构则与神示信仰无关,对政治权力全能全知的信仰导致了一种极端政治化的诉讼结构:代表皇权的“州县”听讼决狱,诉讼者从一开始就被置于权力关系之中,对政治秩序的极端关切使得“父母官”与“人犯”处于天然的对立之中,“口供主义”使得刑讯逼供变成诉讼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由此形成了一种“反权利”的结构,司法正义和基本人权形成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7.
我国25年来政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思想观念上,浪漫主义的参与制式的大众民主价值取向转变为现实主义的公民和社会自由价值取向;在政治权力上,“中心权力”逐步被分离弱化,形成权力相对分散的结构体系。今后政治改革与发展基本趋势是进一步限制和规范“公权”——政府权力,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像《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凸显了“权力”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这是因为正面表现变革中的乡村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无法逃避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由能人治理的乡村现实,从而出现了文本与现实的同构,“权力”便恣肆在文本中了。  相似文献   

19.
社区权力结构是指社区中不同的权力主体围绕一定的公共权力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天津市S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它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其权力结构呈现出“三位一体”的模式。详细地分析S社区权力结构的运行逻辑,针对这种权力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这对规范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菲尼斯·芬恩》是特罗洛普的代表作“帕里赛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它与小说系列的第四部《菲尼斯归来》合称为“菲尼斯小说”。特罗洛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带有政治色彩且具男性化特色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透出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蕴含着特罗洛普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沉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