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约翰·W·金顿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为分析政策议程设定提供了有力视角,以此考察我国环保NGO在政策议程中的参与,参与内容集中在问题源流中的“焦点”和政策源流中的“软化”,参与方式以非制度化参与和制度化间接参与为主,多源流多要素参与及制度化参与不足。改善环保NGO政策议程参与机制的途径包括:在问题源流中形成政策问题触发机制;在政策源流中形成政策方案开发机制;在政治源流中形成政策软化机制;在三大源流的汇合中形成协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金登的多源流模式理论对“社会问题缘何走向政策议程”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描述政策制定动态本质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多源流模式理论倡导的三条独立的溪流——问题溪流、政策溪流、政治溪流相互结合冲开政策之窗,最终走向政策议程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启示。在我国政策议程的设置日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应通过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增加社会突发事件信息的透明度,丰富政策制定主体等方式完善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多源流理论自引入我国以来被广泛用于多种领域的政策研究。以多源流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对我国普惠性幼儿园政策进行剖析,发现政策议程的设置源于三重动力:问题源流来自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偏低、家长群体对普惠园需求旺盛、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堪忧,是开启议程的源头;政策源流来自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政府部门在“政策原汤”中的决策,是组成议程的核心;政治源流来自兑现幼有所育和人民美好生活承诺的执政理念及国民情绪,是推动议程的关键。建议紧扣问题源流,及时跟进解决普惠园问题;驱动政策源流,吸纳学前教育利益共同体;回归政治源流,切实把握普惠园舆情方向。基于多源流理论探索普惠性幼儿园政策的嬗变过程和内在逻辑,或可为普惠性幼儿园政策研究与公共政策理论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模型框架,结合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本土特点,提出改进的多源流模型,对“双减”政策的议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既有的减负政策结果反馈出越减越重的问题,教育焦虑、新的培训教育体系和资本力量的干涉共同构成了“双减”政策的问题源流;政府关注倾向转移到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上,设立了基础教育司;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了减负政策共同体。一系列相关会议的召开助推“双减”的政策之窗开启,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推动下,“双减”政策的政策议程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经历了漫长的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运用文献梳理法和综合分析法,基于多源流理论模型的视角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宅基地的产权模糊、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缺失、法律制度不完善、土地纠纷解决机制不成熟构成问题源流;政策共同体的政策建议、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构成政策源流;民众意愿的诉求、利益相关者的推动和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外溢效应”构成政治源流。三条源流经由政策企业家的结合,有机交汇打开“政策之窗”,使宅基地“三权分置”被提上政策议程。研究表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是三源流耦合开启“政策之窗”的必然结果。其后续的顺利推进需要科学设定宅基地“三权”的归属与权能配置、充分激活宅基地使用权市场配置的政策授权,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风险联动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个维度考察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结果发现: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有政策不足以解决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或激烈讨论的社会热点事件,共同汇成问题源流,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及高校管理层的实践经验汇成政策源流,提供了大量可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政策改革备选方案;质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国民情绪及注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等党的理念汇成政治源流,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政策议程的开启提供了政治势能。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性重大会议的推动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之窗”多次开启。未来需准确把握问题源流中各要素的变化,呼吁政策源流中政策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关注政治源流中国民情绪的变化与执政党理念的内涵,共同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议程设置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探究《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如何迅速成为政策议程设置,揭示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机制。[方法/过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结合中国情境进行修正,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人才队伍缺口大且分布不均、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有待加强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问题源流;多方群策群力共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举措构成政策源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政治源流;问题、政治、政策三条源流同时具备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政策之窗”开启,政策议程设置得以实现。研究表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政策是多种源流耦合作用的结果,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决策特征。未来决策者应重视“问题源流”、畅通“政策源流”的反映渠道、契合“政治源流”的价值取向,发挥“政策溢出”的辐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发布,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复杂过程。从多源流理论来看,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等多股源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约束成为了问题流,多年的地方试点和相关文件形成了政策流,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强烈的搬迁意愿促使了政治流的出现。这三股源流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贯穿于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当三股源流汇合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之窗就被打开,进而提上政策设置议程。  相似文献   

9.
政策议程设置是政府对政策议题依其重要性进行排序的过程。在政治精英中建立共识,是实现政策议程设置的关键。基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的观察,发现社会政策议程设置过程存在官僚、上书和协商三条路径。在谋求政策共识过程中,这三条路径呈接力模式。这三条路径及其接力模式,显示了中国决策体制的开放性和适应性。这一发现打开了议程设置的"黑箱",阐释了中国场域下政策之窗开启的路径和机制,丰富了金登提出的多源流框架。  相似文献   

10.
政策议程是理解真实时间进程中的政策过程的中间变量,政策行动者对政策问题的主观构建会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政策议程也取决于既定的政治和决策体制如何分配决策话语权。诺斯关于交易费用政治分析的两个命题揭示了政策议程的重要性,区分议程产权和话语权是必要的。我国的公务员养老改革在2008年经历了问题的重新构建,朝向"三支柱"的统一格局迈进,但是我国特定的政经体制决定了中央和地方需要就改革产生的事权支出责任变化导致的预算缺口进行讨价还价,冗长的政策试点过程实际上隐匿着讨价还价议程。  相似文献   

11.
DRG支付方式改革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聚焦DRG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议程设置问题,能够凝练出DRG政策出台的逻辑路径和政策目标,继而为后续DRG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及政治源流对DRG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DRG政策的形成机理和政策目标。研究发现,DRG支付方式政策的出台是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问题源流——费用控制、医保管理;政策源流——专家倡导、政策探索;政治源流——执政理念、公众需要”,三者动态耦合,打开了DRG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之窗。为进一步推进DRG政策体系的完善与落实,在问题源流方面,政府应增强问题意识,不断疏解DRG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在政策源流方面,鼓励专家和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持续优化政策储备;在政治源流方面,把握国家重要战略的引领方向,积极践行国家医保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2.
涉农高校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梳理公费农科生政策的发展脉络,将公费农科生政策演化分为借鉴、探索、试点三个阶段,结合多源流模型理论,从问题源流(内部动因)、政策源流(外部动因)、政治源流(核心动因)构建公费农科生政策议程设置的动力机制,并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针对农科生公费培养政策提出建议:明确问题导向,从需求侧推进农科生教育;积极建言献策,推进部属涉农高校试点;动员多主体参与,树立正确观念,探索我国公费农科生政策优化和全面推广的着力点与发展路径,以期推动新农科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多源流理论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有效分析工具,是揭示政策过程"黑箱"的经典模型.运用多源流理论政策框架,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问题源流——国家、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催生诸多解决方案形成了来自政府官员、高校管理者、技术需求方和创新研发个体的政策源流.二者互动的同时,变化的政治源流——党和国家的关注、公共舆论的压力——与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在关键节点,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开启了政策之窗,实现了政策落地.应该围绕各源流及政策之窗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政策议程的主动回应是将政策问题纳入行动计划的过程。既有研究往往忽略中国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积极主动回应,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刺激—反应型模式只是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一种类型。本文关注的是党和政府如何主动启动政策议程,基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主动开启政策议程的主要类型。公共政策的人民性体现为人民的利益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人民的感受是评判政策的标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产生出“一竿子插到底”的具体工作方法,它体现为政策议程的越级启动、由明确的工作目标产生的不经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回头看”中对现实问题的纠正而开启的政策议程。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产生的政策议程启动并不否认自下而上权利参与产生的政策议程启动,这种参与的制度化与途径的保障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环境政策议程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修正多源流理论后所构建的“二阶耦合”分析框架,梳理河长制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行动的过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环境政策议程设置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第一阶段,以无锡河长制为代表的政策创新暂时缓解了地方层面的水环境治理难题,但就全国而言,河长制所涉及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只是达成了多元的局部耦合,因此其依旧停留在地方扩散和探索阶段。虽然如此,河长制的一阶局部耦合也赢得了中央政府部门的注意,驱动了国家议程设置。第二阶段,全国不同情境下的水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流则发生了明显变化,持续的地方探索和央地互动促使政策流实现根本性重构,加之中央政策倡导者的积极行动,从而促使三流完全耦合,河长制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开始面向全国推广。由于中国国家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元情境性的特征,河长制案例所示的“二阶耦合”体现了“松散耦合”的理论价值,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弹性和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政策科学的视野中,社会公共问题只有经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政策议程,才能成为决策者研究和分析的对象,才能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等一系列程序使问题得以解决或处理,即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是社会公共问题有望获得解决的过程。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是多渠道、多途径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日益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有效途径之一,逐渐成为人民大众表达自己利益与意愿的有力工具,日益受到公众、专家学者及决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公共政策的过程分析中,传统的政策过程理论注重阶段性的周期分析,强调议程、决策和执行间的单向线性关系.另一种较新的理论框架是政策网络理论.在这一理论看来,政策参与主体通过互动模式形成更为复杂的政策过程.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大量涌现的复合的跨部门议程凸显出政策网络理论的意义.在容纳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互动规则和组织战略合作方面,这一理论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英国政府的"邻里振兴计划"证明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应用性.在应对"社会排斥"这一复杂社会问题上,政策网络策略使得政府的"导航"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刘文功典型的推出过程是公众议程(舆论)、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相互作用的过程."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有一定的理论连接点.大众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策科学家约翰.W.金登教授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对分析政策议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将多源流理论用于我国"异地高考"政策议程分析当中,梳理异地高考政策方案出台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以及机会之窗,指出政策时机、政府重视以及多方参与等会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议程,引发政府关注,并最终推动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政策的多源流分析:议程、方案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源流理论是分析议程设立和政策制定的一种有效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我国的社会管理政策。分析表明,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焦点事件构成了社会管理政策的问题溪流;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公众的主张构成了社会管理政策的政策溪流;公众情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府变化构成了社会管理政策的政治溪流。完善的活动机制、畅通的信息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促成了三股溪流的交汇,开启了我国社会管理的政策之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