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永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28-130
我国已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它的赔偿范围,但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晖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70-76
本文简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在比较国外相应立法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之立法模式及其司法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如何健全和完善提出了建议.本文还对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问题略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几乎人人都知晓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在生活口语中,“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往往是同时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要么是表示受到了精神损害,要么是表示需要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们不必对大众在法律术语的使用上做过高要求,但在理论研究上则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和立法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4.
5.
对违约责任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内外法学理论界与司法界尚有争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格精神利益的保护,为因违约而造成守约人人格精神利益提供司法救济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文章在考察国外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后认为,违约责任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2-76
行政权的膨胀造成行政侵权案件的增多,行政侵权给相对人带来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而我国至今尚未有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有违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建立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段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89-92
关于产品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学者间争议颇多。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来,争议有所平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立法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产品质量法》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5):444-447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立法和司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行为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体系,顺应国际立法全面保护人格权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应在立法上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9.
王晨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3-56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我国民法学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其赔偿范围、数额的确定亦是我国民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但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强度的划分和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应扩大我国民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明确划分精神损害强度 ,并以精神损害持续时间和损害造成的病理表现为基础计算精神损害赔偿额。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进行精神抚慰的手段。在精神损害赔偿诸问题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法律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分析研究,希冀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精神权益。 相似文献
11.
马静敏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71-73
精神损害赔偿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法律概念。文章简要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以及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并就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羊剑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71-73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学界和司法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之一。确立并完善精神损害制度,是出自维护权利的需要,也是权利人维护自身精神利益的必然前提。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显得不够具体和完善。笔者将就该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该法欠缺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赔偿义务机关和审判人员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缺乏现实的指引。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例,虽然最终精神损害赔偿以高达45万人民币的数额开创了历史先河,但对于这个结果,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上。据此,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在借鉴西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以国家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断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落实责任追偿机制,在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蒲川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4-36
:医疗事故处理中精神赔偿责任的构成包括 4个方面 :医疗事故的成立、精神损害事实的存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医务人员的过错 ;并对建立医疗事故处理的精神赔偿机制提出了思考 :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和功能、适用对象、赔偿金的确立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孙红玲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5,28
在传统的民法理论中,精神损害赔偿只在侵权责任中存在,而与违约责任无关。但是在法律实践中.仅仅赔偿违约的财产损害并不足以填补债权人的全部损害。对违约精神损害不予救济是不合法理的。反对精神损害作为违约责任的救济对象的否定性理由是不成立的,障碍性理由是可解决的。考察他国及国际上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可看出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支持是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刘利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3):57-60
与一般财产损害赔偿相比,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相对惩罚性、不具任意性、制度补充性、相对独立性等独特之处.充分认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独特性,对于走出违约精神损害不予赔偿的理论误区、健全和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处理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赔偿法中,建立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直接关系到受害人受损精神利益的补救和抚慰。通过对麻旦旦一案的分析,指出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财力和法律支撑层面论证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可行性;从具体制度构建和立法体例选择的角度提出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旅游合同违约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进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76-78
根据传统民法,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囿于侵权责任,而不能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救济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扩张解释,认为在旅游合同这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违约中,可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受害方旅游者的保护。从而突破传统的债权责任体系,完善违约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9.
程春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64-16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刑事案件中受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将“刑附民”案件精神赔偿请求拒之于法院受理大门之外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目前,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大辩论,充分说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尽如人意。在刑事诉讼领域, 应尽快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并建立完善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吴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1)
民法学界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填补、抚慰和惩罚“三重功能”的学说渐趋主流。从理论上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只能是对填补和抚慰功能的一种补充,而不宜视作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与惩罚性赔偿分属不同的制度领域,未来应当将二者明确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发挥精神损害赔偿的填补和抚慰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