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紫(1912—1939)是三十年代“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叶紫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从一九三三年处女作《丰收》问世,到一九三九年病逝;短短六年时间,他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留下了一批以土地革命时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朴实犀利的笔锋,真实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愤怒和反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3.
周立波在其农村题材小说中不断地书写农民,并试图让笔下农民与时代生活和政治密切钩连。他刻划农民形象,描画农民会议,表述农民政治心理,目的就是要刻划具有时代感的农民,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政治意识与觉悟的农村世界。即建立农民群像、农民精神与生活、农民政治构筑的农村共同体。虽然周立波是深入民间较深的作家,但不变的左翼之态无形的制约了他对农民个性的深度开掘,且凸显地政治热情无意间挫钝了他表达农村生活美的锋芒。本文再解读作品中的农民、会议、政治心理,就是从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找寻当下农村题材小说深掘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4.
一 读叶紫的小说,犹如读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农民运动史。 叶紫带着传奇般的、血和泪的苦难经历,带着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走进无产阶级文学战斗行列,就出手不凡地献出了第一篇小说《丰收》。正是在这第一篇小说里,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他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由“无名”而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是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塑造了一大批活脱脱的农民形象,是透视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不仅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也是人物描写的名工巧匠。认真研究赵树理小说人物描写的技巧,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优秀左翼作家叶紫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农民形象。本文将从老农形象系列、革命新人形象系列和解放妇女新形象等角度切入,对叶紫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系统研究,并与鲁迅、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叶紫,原名余鹤林,是我国三十年代为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左翼青年作家。1912年叶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1933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决定以革命文学创作作为“郑重”从事的“事业”。1939年10月5日,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作家,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在短短几年的文学生涯中,叶紫用心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 叶紫以小说创作为主要成就。他生前出版了两部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一部  相似文献   

8.
杨守森认为,张继的小说于质朴的泥土气息中深藏着现实的苦涩与梦幻,人生的玄机与幽妙。其人物系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乡间平民百姓及乡村基层干部两类形象,由此揭示了中国农民依然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以及现代文明进程的艰难。他的小说富有故事性,荒诞与反讽意味以及玄妙莫测的偶然性是其小说故事的特点。李茂民认为,张继的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使长期被遮蔽的农民身份问题呈现出来,这是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乡土作家和当今私人化写作的标志,因此可以将其创作称为新乡土小说。孙叔文认为,张继的长篇小说《去城里受苦吧》将艺术视野由农村伸向了城市,通过农民贵祥与村长关系的颠覆,展示了乡村权力秩序的动摇,又通过城里女人李春与贵祥的关系,展示了城市对乡村的进逼与消融。  相似文献   

9.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问世以来,已有70年,它的意义有三一是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二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三是生动地塑造了一批中国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素有印度“小说之王”之称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地语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对农民怀有诚挚沉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印度的广大农村为背景,把农村当作了他实现理想的天堂,他笔下的农村常常是充满诗意的。苏联作家爱伦堡曾说过“普列姆昌德的小说写得很真实,有时很动人,有时相当残酷,但总是富于人情味。”[1]也有人认为“他的长篇杰作《戈丹》是印度农村的一面镜子,是印度农民生活的一部史诗”[2]。“从艺术上看,《戈丹》在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中也是成就最高。不仅对乡村生活有逼真的描写,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的安…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二十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赵树理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那些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和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创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特别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塑造了性恪真实、血肉丰满的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歌颂了农民的斗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战斗的!”这句鲁迅的名言,出自他为叶紫小说集《丰收》所写的序。叶紫(1912—1939),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丰收》等作品,以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炽热的阶级感情,塑造了奋起参加革命斗争的一代新农民形象,对我国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发展,做了新的开拓。所以,很快在国内产生影响。鲁迅在序文中称赞“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都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最近,《新文学史料》第五辑刊载了陈若海的《叶紫生平琐记》(访叶紫亲属的友人),使  相似文献   

14.
叶紫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彪炳千秋的一章。这一章,是左翼作家和文艺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其中,有着叶紫的一分贡献。 叶紫(1912——1939年),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星》等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响彻着为农民的悲惨境遇鸣不平的呼号,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它们以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术风格,震动了文坛,吸引和鼓舞着广大读者,为成长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增添了生力,也奠定了叶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叶紫是“左联”时期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文学开创时期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实绩。他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新题材———农民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把农民作为主人公写进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不仅给予了对广大苦难深重的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更重要的是他以深邃的思想 ,敏锐的目光 ,在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同时 ,还暴露了农民自身精神的缺陷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对封建礼教和吃人的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从鲁迅的生活经历中 ,不难看出他对农民生活的熟悉。鲁迅…  相似文献   

16.
高晓声是一位以写农村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真实生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通过这平常朴实而带有鲜明个性的农民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数十年农村的生活风貌,展现了农村新的社会变化。高晓声写农村和农民之所以成功,自然主要在于对农村生活颇为熟悉,以及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但也同他娴熟的艺术表现是分不开的。而在他的艺术表现中,细节描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他这方面的成就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以"农民作家"著称,他开创了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创立了新的小说形式——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其独特性毋庸置疑。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文摊文学家"的矢志不渝与孤寂落寞;二是作家中的农民,农民中的作家;三是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四是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特别是他作为"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方面,目前研究鲜有详述,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罗淑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坛一位在小说创作方面极有成就的青年女作家。但因其逝世过早,长期以来对这位作家及作品缺乏应有的研究和评价。本文将罗淑的小说创作放在三十年代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指出,她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四川农村的真实面貌,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对罗淑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到上海,是叶紫生活与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对于研究叶紫是颇为紧要的一个问题。叶紫到上海的时间,至今尚未发现确凿材料。叶紫在记述这段生活时,只说:“我从大都市流到小都市,由小都市流到农村。我又由破碎的农村,流到了这繁华的上海。”这里,只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到上海前曾到过长沙、武汉、南京等都市,也到过湖北、江苏、安徽等农村:但无具体时日。而现在所见材料,如,《叶紫创作集·作者小传》,胡从经的《叶紫年谱》(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一期),《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等,都认为到上海的时间是一九二九年。  相似文献   

20.
叶紫,是三十年代一位优秀作家。他从事文学活动时间不长,1939年,还不满28岁,便去世了,留下作品也不多,总共约计二十余万字。但是,他的这些作品,今天看来,的确有分量,放光采,使人越读越感到亲切,越读越受到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