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尼帕妈妈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青河县71岁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一家终于拍摄了一张全家福。40年来含辛茹苦地收养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6个孩子和邻居的3个孩子,阿尼帕夫妇和  相似文献   

2.
新疆去年7月颁布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允许少数民族夫妇可生3个孩子。在这之前,乌鲁木齐市汉族生育率为37. 50‰,少数民族为79. 28‰。一年来,全市已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光荣证的已婚夫妇达9151对,其中自  相似文献   

3.
临近中午了,我登车直奔孩子的奶奶家,去接下午没课的儿子.婆婆一人在家,已备好了饭菜,只等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吃饭.一大一小两个"呼拉圈"搁在门厅,挺惹眼的.我问婆婆,儿子这两天玩"呼拉圈"玩得怎么样了?婆婆先是挺喜兴,旋即又满脸的愁容,"这几天,刚刚放学回来就念叨,说等我妈来了,再买一个.我说他,他全听不进去.唉,满街筒子都是'呼拉圈',他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呀!"我淡然一笑,没再说话.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敞开了条缝.儿子扮了个鬼脸儿,"妈妈!"一声稚嫩的童音冲入了我的耳鼓.我忙起身开门,儿子却已一头撞了进来,扑进我怀里."妈妈,抱抱……"儿子撒娇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兀自摇头晃脑,一双清澈的明眸像闪动的黑宝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我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一个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我对他们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快乐的日子。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17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相似文献   

5.
侗家三朝酒     
历来有尊老爱幼美德的侗家人,不论谁家生养孩子,都有办“三朝酒”的习俗,不仅家人高兴,村寨的家家户户还会在孩子满月之前带上鸡蛋或鸡去看望婴儿母亲。孩子生养之前,娘家的母亲或嫂子会送来催生甜酒或米饭。婴儿呱呱落地后,当天就给新妈妈吃甜酒,并叫人带上鸡去外婆家报喜,生男带公鸡,生女带母鸡。外婆同样要回送一只鸡,这只鸡要养到婴儿满周岁才宰。同时,娘家开始与亲家商议办“三朝酒”的有关事宜,如准备宴请多少桌客人,购买哪些菜等。办三朝酒,一般在婴儿出生第三天,有的在第七天或第九天,也有的在第十一天。办三朝酒当天,外婆家的人会…  相似文献   

6.
慈母心     
1 娜日莎,一岁零三个月,在蒙古包里睡醒睁开眼睛。妈妈呢?她向前爬呀,向前爬她当然还未晓人事:此刻蒙古民族正在遭灾,她的爸爸和妈妈正在整人的“学习班”里挨整,没有人能照看她。娜日莎在向前爬,两条正在学步的小腿活泼地蹬着,她要爬向前,寻找妈妈。啊呀,她爬到了煮奶茶锅的锅盖上了! 啊呀,锅盖滑翻,孩子白白嫩嫩的小腿掉到了滚烫的奶茶里……妈妈回家了,她多惦记自己的小宝宝!她一眼看见孩子掉在奶茶锅里,吓昏了,善良的妈妈从此疯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中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来评析《红楼梦》的杨译本。总体来说,杨宪益夫妇深刻地领悟了原著的语用意义,而且成功地在译文中传递了这一意义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8.
继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学员走上文艺战线以后,又一支革命的民族话剧新军成长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新疆民族班的三十位同学,成功地向首都观众作了《草原上的青年人》和《丰收之后》两个汉语剧目的毕业演出之后,就要生气勃勃地踏上工作岗位了。回溯六年前,他们刚迈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大部分还都是孩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曾经在旧社会的阶级压迫下度过苦难的幼年。哈切萨族的托克塔森,出生在贫苦的牧民家里,从小就跟随着父母给牧主放牧;维吾尔族的阿不都克力木,妈妈去世之  相似文献   

9.
回族习惯法的直接渊源来自《古兰经》、“圣训”,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一贯按伊斯兰教的教义行事。《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记载穆圣说:“凡婴儿初生时,均属原造。以后,其父母使其成为犹太人、基督教人或摩尼人”。根据这一条“圣训”,回族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习惯法,即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便通过口头、行为和心理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伊斯兰教育,即家庭教育。由于回族习惯法具备法律功能发生的条件,因此它对回族家庭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在这一习惯法的影响下,回族家长将孩子教育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米苏 《民族论坛》2010,(6):12-12
<正>在春日暖阳里,听欧俊楼夫妇以舒缓柔和的语气,悠悠地讲述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音乐,真的如沐春风。"假戏"结出了真姻缘这里山清,水秀,景美,人纯,歌甜。欧俊楼和杨焕英夫妇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头寨村。家乡巍峨的鼓楼,秀丽的风雨桥,醇厚的苦酒,动听的侗歌,优美的芦笙舞,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1.
同孩子的生命(包括孩子出生)有关的习俗和礼仪跟结婚仪式一样,在民族学著作中通常被看成是一系列特殊的家庭礼仪,这些仪礼只有一个目的,即保障社会新成员平安出世及生活顺利。目前还没有描述阿布哈兹人生儿育女的一系列习俗和礼仪的专门著作。本文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是在作者对阿布哈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多年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同时还利用了1982年收集到的实地考察资料。孩子出生在阿布哈兹人家里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特别高兴的是生了儿子,人们把他看作是  相似文献   

12.
蒋希 《民族论坛》2011,(4):39-39
我知道一只猎豹。 风抚摸着它带血的皮毛,它知道面前这只疯狂的野牛对已身受重伤的它意味着什么。它最后一次冲上去,野牛尖尖的牛角刺入它雪白的肚皮,顿时,耀眼的鲜血绘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画,猎豹倒下去了,满足地闭上了双目。  相似文献   

13.
刘波 《民族论坛》2005,(11):47-48
A6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银都大酒店,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刚年满40可却已家喻户晓的新疆奇人。“你吃大头针有多长时间了?”“七八岁就开始吃大头针,30多年了。”“每次能吃多少大头针?”“七八盒。”“当时怎么想到拿着大头针塞到嘴里去呢?”“当时我妈妈不是补衣服吗,她天天让我弄那个针线,然后我气得不行,就把针给吃掉了……”1965年6月1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乔依巴克乡河北村牧民依民提家里又出生了一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艾买尔·依民提。儿时的艾买尔与别的孩子并无两样,和其他兄弟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在…  相似文献   

14.
远山的呼唤     
杨盛龙 《民族论坛》2007,(11):36-37
<正>我们那个山寨四周都是高高的石壁,高声喊话四面回应。早晨各家叫娃儿起床,傍晚妈妈呼唤孩子归家,山涧荡回声,随着炊烟缭绕,也是山乡一景。"水——冬——泉——!"水——冬——泉——!"妈在家门口高声叫我。我收拾起正玩在兴头上的陀螺和棕叶鞭子,应声回家。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3月22日,中国首个以"妈妈"为参与主体的民间禁毒公益组织——"妈妈禁毒联盟"在长沙正式成立。有500多位妈妈参与了联盟。"妈妈禁毒联盟"是由湖南省禁毒委发起,依托省、市、区、县的妇联组织,  相似文献   

16.
窗外,一株百合花在欢唱。小伙子都林在灯下编箩筐。忽然,灯芯里开出一朵大红花。百合花不见了,灯花里却走出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象一股甘美的清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灯花》的故事就在苗族人民中间流传。然而,谁也不曾料到,这古老的故事竟会滋润了一位日本妇女那枯萎的心田,使她重新鼓起了生命之帆——一个幸福的家庭崩毁了。一个可怕的声音向她召唤:活着还有什么乐趣?离开吧,这苦难的人间! 这是1974年。二十八岁的北岛岁枝,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狠心的丈夫背弃了她。此时,她对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情意,对孩子的疼爱,都随着甜蜜的梦一个个幻灭  相似文献   

17.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刘家包中心小学,有位54岁的土家族教师张锦梅,她从年轻姑娘到白发染鬓一直扎根官店这片红色土地,默默践行心中誓言,一干就是36年,被当地百姓称为"妈妈老师"。为了表示对张老师的敬爱,一群山里少数民族学生娃娃将上学  相似文献   

18.
眼下全国各高校招生正紧锣密鼓,许多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得到一个学习机会而四处奔走,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 “关系”,其热情远远胜过了今夏罕见的高温。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上得起大学吗?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吗?来自南京的一对工薪阶层的夫妇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采访时做过计算,算来算去,他们已为在南京大学快毕业的儿子前后四年的生活费加学费、书本费花去5万多元,而这一数额只是一般水平。而去年6月朱瑢基总理提出教育产业化以后,许多高校以为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高收费,乘机巧立名目多收费,尤其…  相似文献   

19.
<正>"大河儿女"一部电视剧热播中。上世纪20年代,河南钧瓷手艺高手贺窑主一家,在侵略者穷凶极恶,以活埋生杀相威逼而欲霸占中国大鼎和手艺绝活的生死关头,贺焰生对年幼孙子叮嘱:要把老祖宗传下的烧窑口诀记牢!孙子说,我知道:"不讲礼数不烧,不讲道德不烧,不讲义气不烧,为敛财不烧,为斗气不烧,为权贵不烧"——看,这浸润中华民族大仁大义内涵的记忆,才是真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比某些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黄金甲"而裹着恨不能撑破肚皮的横流物欲,那还不叫"是实物质非文化"一产吗?当今,凡说中国各事,不可忽略一个基本前提: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讨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成材方面,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民族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父母、家庭、社会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未来。我们选登了河南读者海凤英的来信,希望能够引起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为人父母者,究竟怎样培养孩子?什么是对孩子的爱?我们欢迎对此间题感兴趣的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将选登一些在本刊发表。我是回族,出生在一个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里。这里回族世世代代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