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族风俗在上下五千年的会承变异的过程中,形成了由野而文、俭奢互变、汉胡相杂、礼俗互动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作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其丧葬风俗具有丧俗循古尊礼、流行靡费厚葬、注重墓室装饰和重视守冢与墓祭等特点,成为汉族后世社会丧葬风俗的发展和变迁的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杰舜与《汉族民间风俗丛书》万建中最近,广西教育出版社出齐了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汉族民间风俗丛书》,《丛书》共二辑八册,第一辑为:《汉族民间经济风俗》、《汉族红白喜事风俗》、《汉族四时八节风俗》、《汉族生养益寿风俗》;第二辑为:《汉族民间信...  相似文献   

4.
近代上海地区由于欧风东渐,社会风俗与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依然保持其相对恒定的性质.游戏作为民俗事象,在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变化中又呈现了新的特征,而通俗小说在反映世俗生活中所形成的游戏特征和游戏观念,既有对游戏之俗传统的继承,又呈现了风俗变异时期新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风俗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汉民族的风俗特点是农本、儒化、兼容和神秘.  相似文献   

6.
风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的。风俗的民族性,是与该民族的民族审美意识、文化素养、民族心理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种种关系密切相连的。一些风俗习惯之所以世代传承是因为它展示了该民族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信仰、经验、愿望、心理等等。它通过种种形式,艺术地展现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汉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7.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真各部,形成了满族.建州风俗保留在新的满族共同体中,满族风俗直接来源于建州女真风俗.因此,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建州女真人风俗的各方面,对进一步研究满族风俗与其源流,及这种风俗对后金和清朝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著名的民族学家徐杰舜主编的《汉族民间风俗》具有深挖广叙、生动迷人、健康进步及规范系统等特点 ,是至今正式出版的一部规模宏大、辐射面十分广泛的汉民族风俗书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秦汉社会史研究主要涉及阶级、阶层,家庭、宗族,农民起义,社会人口,社会流民,灾荒与赈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婚丧礼俗,宫观陵寝建筑,以及妇女、老人,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对于豪强、士人、门阀、家庭等方面的研讨尤为热烈,成果亦显突出。  相似文献   

13.
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的世风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汉朝社会的认识。从分析两汉的社会背景入手,分四个方面对比了两汉前期的社会风尚,即出身观念、奢侈、守礼、区域性特征,由此得出两汉世风差异的原因在于统治社会的思想不尽相同以及作用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汉代酒风的炽盛是汉赋中酒文化的社会原因。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赋中酒的基本文化功能。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赋中的酒文化,可见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汉末则成为酒文化以悲为怀的开端,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汉王朝在建都洛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东汉洛阳在都城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洛阳周围的地形、土壤肥沃度、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阳渠的修建、苑囿的建设、关隘以及道路的修整等方面。东汉洛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城市的美观,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太平广记>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视角,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做综合研究,总结唐代婚姻礼俗现象,并探究其形成发展原因.还原历史,再现真实,认识了解唐代婚姻礼俗文化,是本文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9.
美轮美奂的汉画像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促进的产物。汉画像葬俗中从众现象的存在,既是社会影响对行为主体(墓主)施加压力的直接结果,也是汉画像葬俗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汉画像葬俗活动中群体行动动力机制和从众现象实施精微而凿实的考述、发覆和研究,对于延伸和拓展社会学的理论空间、准确把握早期民间群体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规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陕北画像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内形成发展,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北方边郡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文献资料和画像石实例集中讨论了陕北汉画反映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厚葬、阴阳五行观念、掮幡招魂、合葬与归葬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