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刘郎”辨     
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首句云:“茂陵刘郎秋风客”,诗中“刘郎”,指汉武帝刘彻。对此,清人王琦在为《李长吉歌诗》作注时指责李贺说;“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日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现在有些同志对此则加以赞誉,如藏克家同志在谈到李贺为人富有正义感时举例说:“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竟直呼‘刘郎’加以叽嘲。”(《韩愈登门访李贺》,《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5日)还有的同志说:“李贺对这个历史上曾叱咤一世的汉武帝直呼‘刘郎’,又称他为‘秋风客’,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精神,在封建文人中是罕见的。”(《李贺诗五首浅释》,见上海师大编《语文学习》1978年第4期)同是一个“刘郎”,古今论者对李贺的褒贬迥然不同,这里牵涉到对“郎”字的理解问题。据笔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主旨新议周澍田丁毅关于曹植《洛神赋》的主旨,历来有“感甄”、“寄心君王”两种说法的争议。最近通读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发现一些诗赋与《洛神赋》有关,且诗人在青年时期经过了一次爱情悲剧,《洛神赋》乃若干年后痛苦爱情的浪漫主义再现,洛神是...  相似文献   

3.
读《中国历代赋选·魏晋南北朝卷》所想到的龚克昌一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曾有过辉煌的日子,也曾荣获“一代文学”之赞誉。但赋体文学从它形成之日──汉赋起,它那神人同台的题材,浪漫主义的笔调,靡丽铺陈的辞藻,尤其它那过于注重接受者的精神愉悦,而...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爱 国诗人。一九三五年,朱自清在《中国.新 文学大系·诗集》序言中说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在他的 《新诗杂活》中曾指出,闻一多“在抗战 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一九四六年,闻一多壮烈牺牲之后,朱自清在痛悼老友时,再一次强调 《红烛》和《死水》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①。象朱自清先生那样稳健、持重的学者,用历史的验证,先后几次以“爱国诗人”的高度赞誉,评价闻一多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5.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6.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7.
他是湖北沙洋人,是国内小有名气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以“杰出人才”移民美国,却在硅谷当起了公司警卫他希望在西方文坛闯出一片天地,正用英语写作抗日长篇小说《钢盔》,准备在美国出版最近在荆楚文坛有一则消息,一个叫程宝林的湖北作家,要用英语写一本反映江汉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钢盔》,然后在美国出版。记者闻讯,即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程  相似文献   

8.
杨东林 《唐都学刊》2004,20(5):25-29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对诗赋的分类,其义例与标准后人有种种之推测,但不论如何,它毕竟是对文体的一种直接分类,是人们对文体进行辨析的一个基础;它所使用的推本溯源的方法,亦对后世文体论的方法取向有深远的影响。《独断》从用语格式之程式规格来说明文类的特点,是从形态上明确论文体的开始,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语言体式规范的"文体"概念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字子长,别名太史公,男,汉族,公元前145年农历二月初九生,属相猴,星座白羊座,陕西省韩城人,历任汉武帝刘彻的警卫秘书,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西汉朝廷办公厅主任。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星象家。史学代表作品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星象学代表作品《太初历》,就是沿用至今的历法,改变了秦朝以前的正月在十一月份的情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宁 《唐都学刊》2013,29(1):34-39
据清代陈元龙撰修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唐代文人4篇有关渭水的赋作,分别是自居易的《泛渭赋》、卫次公的《渭水贯都赋》、刘殉的《渭水象天河赋》、独孤授的《泾渭合流赋》。这四篇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这条河流的情感与非同寻常的认识。《泛渭赋》体现了青年时代的自居易极高的政治热情与有为追求;《渭水贯都赋》体现了人们祈盼盛世永驻的美好愿望;《渭水象天河赋》表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泾渭合流赋》则更多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个人与群体的“和”、个人与社会的“和”,反对“独清”。  相似文献   

11.
12.
杨贺 《阅江学刊》2012,(6):142-145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李唐诸王之孙。其生卒年难于确考,主要生活于晚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时期。李洞现存168首诗歌,值得怀疑的6首作品是《山泉》、《吊草堂禅师》、《寓言》、《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绣岭宫词》、《中秋月》。其中,《山泉》为李洞所作,《吊草堂禅师》为刘得仁所作,《寓言》为唐代女冠诗人元淳之作,《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为许浑之作,《中秋月》为廖凝所作,《绣岭宫词》作者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出版后,宁夏张其玮赋诗一首,高度评价其书.陈忠实和七律一首,诗中陈述了自己面对荣誉的一颗平常心及《白鹿原》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原则,“拭目扪心史为鉴”,使该书终有突破.陈忠实怀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挚爱,矢志不渝,不断努力,这是作者的创作追求和人生理念,也是《白鹿原》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刘将孙的文集《养吾斋集》,对刘将孙的生平仕履进行了考辨,揭示了其中年出仕、晚年蹭蹬的仕宦经历;对刘将孙的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总体的研究,认为刘将孙论诗主"性情"与"辞达",有纠正江西流弊的意义;其散文风格畅达奇崛,诗歌风格多样,作品开"铁崖体"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5.
崇宁三年(1104)五月,黄庭坚贬谪宜州途经桂林,仅留下一首诗,使人产生疑惑与思考。对黄庭坚桂林行踪的考辨证实,党祸对于诗文创作的箝制才是黄庭坚在桂林文字稀少的主要原因。古代诗文作为文化留存如何转变成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得以延续,是后人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平定陇蜀战争是光武帝刘秀消灭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一战。文章着重研究了刘秀运用先东后西、先陇后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和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以敌制敌,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及其对后世军事家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9.
肖涛 《唐都学刊》2005,21(1):10-13
昌耀是“一个 1 7岁便以纯正与诗结缘的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初 ,但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是在 80年代。评论界关注比较多的也是他复出后的作品。然而 ,昌耀早期的作品与他复出后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诗人在早期创作中以自然为主要题材 ,表达了他雄奇壮美的、质感坚硬的、粗朴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梁向阳 《唐都学刊》2001,17(2):98-101
"羊"是刘成章自我形象的意象符号,也是其眷恋陕北的象征.在这个中心纽结下,作家一方面以陕北风情为散文创作展开的原点,另一方面通过诗意化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