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托艺术终结观的理论指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对丹托艺术终结思想的研究重心往往放在艺术的哲学化走向以及其终结观是否是指艺术的死亡问题上,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丹托的艺术终结观念至少存在四种指向,即:走向哲学、历史意义的终结、发展与进步可能性的耗尽和叙事的终结.这四种对终结的理解,在丹托的文本中交织在一起,既使其理论充满魅力和弹性,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含混和晦涩.  相似文献   

2.
丹托重新讨论了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命题,延续了黑格尔美学的体系错误,并进一步使艺术暂时化。他的“后历史”多元主义观念流露出对艺术命运的悲观主义色彩;而黑格尔对艺术未来是乐观的、充满信心的。艺术不会终结,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在新世纪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王佳 《学术探索》2012,(4):16-18
阿瑟.丹托的两篇论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与《艺术的终结》是丹托早期艺术哲学思想发展的投射。前者通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给出了艺术的出路在于艺术哲学;后者则是从认知和发展观出发,得出艺术史终结的必然。由此看出,丹托艺术哲学具有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当诸多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 ,表面上哲学似乎在“孤独”中被终结了。但实际上由于哲学研究范围的缩小 ,哲学存在的“合法意义”却愈发得以彰显。哲学对“形上”问题的不懈追求已成为人类理想精神的内在本性。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在“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经验与超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中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表现为不同的理论形式 ,并向世人展示其自身存在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5.
杨玉昌 《河北学刊》2005,25(4):126-132
意志与语言游戏分别是叔本华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叔本华通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建立起一种意志的形而上学,以之取代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后期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游戏批判了传统的本质主义语言观,设想出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文化,哲学问题将在这种文化中消失.从意志到语言游戏,显示出批判的哲学何以走向哲学的终结.所谓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哲学不复存在,而是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艺术观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是科学艺术观的理论基石。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与艺术在起源、本质和作用方面的一致性 ,对于树立科学的艺术观 ,对于在艺术领域内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 ,许多哲学家一再宣告哲学的终结。经过一百多年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反思和清理 ,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哲学是对人性的反思和自觉 ,传统哲学是对人性固有的思维和理性能力的自觉 ,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它把世界和存在思想化、逻辑化 ,并把思想的、理性的生活方式绝对化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传统哲学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社会分工、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精神贵族的理想。在工业化、世俗化、群众组织化的时代 ,个人的感性幸福成为现实的追求 ,人性的丰富性、全面性成为文化的自觉意识 ,作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哲学独断终结了。但思维和理性却是人性最重要的机能 ,哲学仍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作为重要的生活维度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变革体现在他的生活立场上。对马克思哲学生活立场的体悟也是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精神的领悟。马克思哲学是创造新生活的哲学,因此马克思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创造新生活,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生活立场体现在生活的主体性立场、批判性立场、历史性立场、实践性立场和创造性立场上。生活的主体性立场、批判性立场、历史性立场、实践性立场和创造性立场构成有机的、内在统一的整体。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生活立场,不仅对于人们领悟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对于创造美好生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3-77
从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并没有讨论过艺术的终结问题。但是,他从技术角度讨论艺术的进步却透露出可以从我们今天的艺术终结视阈审视的线索,即技术的发展在决定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艺术门类或样式的终结。除此之外,从今天的艺术终结的视野,我们还能够发现,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相敌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黑格尔意义上的艺术终结观的传统视野。他的世界文学的观念预示了旧的封闭性的文学形态的结束、新的文学势态的出现,这一思考可以为当下的艺术终结命题的子命题即文学终结命题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0.
张冰 《学术研究》2015,(2):150-156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1.
在语用是否必须恪守规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不无根据,因为事实上存在两类语言规范:可变规范和不可变规范。语码选择规范、语码组合规范接近于前者,语用原则规范接近于后者。区分可变与不可变规范有助于化解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的学术论争,同时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有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建平 《学术月刊》2012,(3):96-106
艺术的"进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面对当代艺术的挑战,它又成了一个新问题。我们曾经在"技术"和"视觉的征服"意义上谈论进步。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这种谈论方式变得过时,从而出现各种以表现论和符号论为基础的艺术理论。然而,现代主义理论在面临一些具体作品时,又遭遇了新的困境。分析美学则通过对艺术的新定义的寻求来克服这些解释的困难。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是众多现代美学家借助康德体系而对艺术所作的解释努力的话,那么,丹托等人则借助黑格尔的"进化"思想,发展出了"艺术终结"的观念,并以此既克服康德的主体性,也克服分析美学的间接性。"艺术终结"实际上是一个夸大其辞的说法,其中有学术策略的成分,但也有真实的内容。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终结"观念的批判,将艺术的未来放到社会、时代、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家在艺术生产中的地位等角度来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不会有终结的社会形态,但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终奋斗目标--逻辑上似乎存在的悖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解.寻找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悖论的消解密码,一直是很多著名哲学家的毕生追求.尽管他们最终都失败了,然而在他们看来,这个工作是极其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因为.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保持批判性和真理性,而且在逻辑上也应具有完备性和严密性.其实,哥德尔定理早就告诉了我们,任何完备性空间其实是不完备的.悖论是事物普遍的存在形式.同时,非线性科学的深入与后现代思维方式似乎为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解构,因为.在后现代看来,范畴的破缺是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刘岳兵 《学术研究》2003,(4):97-101
中国现代哲学思想上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各种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三足鼎立的情形 ,同样表现在文艺思想领域。艺术上的科学主义、玄学鬼以及自由主义 ,都可以视为自由主义西化派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上的表现。从哲学方面对这些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加以关照 ,可以揭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有关“哲学的终结”或所谓“后哲学”的呼声几乎不绝于耳。一般地说 ,对哲学的合法性真正具有解构作用从而构成威胁的 ,主要有海德格尔、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人的观点。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剖析 ,可以发现 ,“哲学终结论”对以往哲学的颠覆 ,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基于对传统哲学的某种误解。他们对哲学所作的解构 ,不过是一个“后现代”的神话而已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哲学?理性关系建筑学从我们思想的当下现实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哲学与智慧的区分让哲学史呈现为在自身做划时代区分的历史,诸时代的第一哲学从不同智慧形态那里继承了不同的使命。接踵而来的理性与自身的区分破除现代解释学所营造的历史连续性,突出现代世界独立不羁的生活基础及其各思想形态的完整性。最后,语言与自身的区分让思想切入我们的当下,解开海德格尔在语言的途中留下的尺度之谜,回忆起智慧之所思、其尺度和尺度所规定的事。面对所思及其诸整体,当下思想在审慎(Epoche)中获得明辨的力量,它不再迷惑于眼下哲学的假象,转而感激智慧的言辞,承认和赞同智慧之言所给予的思。  相似文献   

17.
宋朝普 《兰州学刊》2010,(11):51-54
马克思曾高扬哲学的作用,但也提出要终结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终结并非否定哲学,反倒是要强调哲学。他有关意识形态现实性的主张更是表明哲学的实存。尽管两人在对哲学,包括对"哲学的终结"的这种理解,即主张马克思思想是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把这种理解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上,从而在本质上超出了柯尔施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终结”作为对“形而上学恐怖”的强力反弹,深刻地看到了后者的深层困境,因而有其深刻的合理性。但由于它与后者所具有的“两极相通”的抽象性质,因而无法有效地实现对后者的克服。与此不同,“边界意识”代表着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哲学智慧,它是对“形而上学的恐怖”和“形而上学的终结”两者的真正超越,对于人们重新理解人与世界,重思哲学的未来发展和形而上学的命运,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立场及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明 《兰州学刊》2005,(5):50-51,172
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实践的辩证立场是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立场,这种立场产生了双重效应:理论效应和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孟琦 《南方论刊》2010,(1):12-14,7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和出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了避免回到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和基本框架之内解读马克思所导致的意义遮蔽,必须以整个西方哲学史为背景,对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深入考察。事实上,这场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置换,通过对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对传统哲学致思理路的改变,将哲学的根本视域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践人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