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候,它会起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不一定起作用。经济条件好了,不一定道德就高尚了。只有把精神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才能使人的道德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朝向崇高。在这方面巴哈伊信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巴哈伊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而不是经济体制,而且,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也都不是经济专家,没有什么经济学专著。因此,巴哈伊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贡献,都是间接的。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2.
李育波 《中华魂》2012,(4):65-68
引言、引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一直被人作为至理名言。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要与时俱进,完善这句名言的涵义:群众有了钱财不一定就知礼节、知荣辱;要让群众有了钱财就知礼节、知荣辱,  相似文献   

3.
全人教育的探讨和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春秋时代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牧民篇》中说 :“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主旨是在说明经济和教育同样重要 ,物质生活和人格修养不可偏废。当今全球各国的教育政策都在致力于科技的研究和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享受 ,这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物质生活之外的人格修养 ,不能忽略经济活动以外的教育事业 ,否则会使整个社会朝向“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的畸型状态发展。宋儒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的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  相似文献   

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对道德的提升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望。职业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行为准则之一,最根本的立足点可以归纳为“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通俗点说就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作为一个平凡人,如何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5.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6.
《管子》一书,旨在经济立国。《牧民》篇开首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轻重甲》更明白:“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管子的经济思想与孔孟的伦理规范,法家的法权主义,道家的无为而治,都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当代也值得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利观。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的精神动力、追求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义利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基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命题,要克服假言判断的误解,从综合判断的角度出发,把“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是并存关系,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义”和“利”并重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人们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尽管这句话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却道出了经济对道德的限制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管子》四篇”存在着明显的“实化”精神、“虚化”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传统完全契合。本文着重辨析了“《管子》四篇”将老子之“道”往实际政治的方向引领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管子》四篇”中所表现出的君主专制思想因素,也将“《管子》四篇”对政治活动中精神作用的夸大与其他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管子》书中有一组引人研究兴趣的古文献,这就是《管子解》。《管子解》今存五个篇目、四篇解文:《牧民解》只有篇目,解文佚失;四篇解文是《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和《明法解》。《管子解》是一组什么性质的文献呢?郭沫若同志曾指出:“《明法篇》别有《明法解》,逐句解释,如一经一传,分明是师弟之间所传授的讲义录。”是的,《管子解》正如郭氏所说,是战国时《管子》原本编成书后,稷下学官传授《管子》诸篇的讲义录。为了探讨这部讲义录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及其著作者,特写成此文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向传统致敬     
正根据教育部网站4月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起最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国学为何能够"热"起来?简单来讲,这是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12.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期,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籴”法以发展农业,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对强国富民起了重要作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法规定:“多耕织可免本人劳役、赋税,不安心务农而从商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做官奴。同时还制订“优惠政策”招外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并给予田宅,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13.
正名的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发生得最早。《尚书》所谓“取类正名”,《吕刑》所谓“正名百物”,还只是一般地讲到了名实关系。管子生活的年代虽早于孔子,《管子》的《枢言》等篇中,虽也有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故先王贵名”等有关“正名治国”的思想,但今存《管子》一书实为后人所假讬,未足尽信;而且它也只是一般地讲到了正名的意义,也还只是一般的“正名实”之说。比较可靠而又比较系统地对正  相似文献   

14.
郭盖 《北京纪事》2009,(1):52-54
过生日,在我的印象中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说这十几年,仅仅就我对周围熟人所知。仓廪实而知礼节,10多年以前,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经济多不宽裕,这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商品流通的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管子·轻重》篇则不同。它特别强调流通的作用,认为国家必须控制商品流通过程。研究一下《管子·轻重》篇的这一思想,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管子》书中有十九篇文章(亡佚三篇)冠以“轻重”之名。郭沫若认为:“《轻重》诸篇成于汉文景之世。”①罗根泽认为:“轻重十九篇,并汉武、昭时理财家作。”②根据“轻重”篇的思想内容看,应是西汉前期的作品。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6.
衣食足而知礼节,解决了温饱之后便有求美之心。街上不再是清一色的蓝、白、黑,红裙子开始裙舞飞扬;西服、领带替代了中山装、工作服;点点朱唇让素面不再朝天;万象更新,春天有了色彩,笑意写在脸上、停在发梢、划过指间——  相似文献   

17.
[原文]: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知音》篇对知音鉴赏的难点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个方面作出了说明 ,但文中对“知实难逢”论述得比较充分 ,而于“音实难知”则未加展开说明。这是因为这一问题涵盖着文学形象性特征的诸方面特点 ,而这些特点在《文心雕龙》相应的篇目里已经得到了揭示 ,故此作者在这里就没再详加论述  相似文献   

19.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羞耻之心。荣辱与廉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辟见解,表明荣辱观的形成与人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是否有羞耻之心始终是评判其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之一,寡廉鲜耻被看作道德沦丧、世风衰微的明显标志。孟子说:“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在《人不可以无耻》一文中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至于甘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