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2014,(9):4-7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乡村来到大中城市工作。为此,他们的父母也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随子女一起生活,成为陌生城市的"老漂族"。在异域都市,老人们并非人们想象的乐享清福,他们虽然享受着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但也承受着每日为儿女、孙辈洗衣做饭的过度辛劳,遇到的是不适应大都市生活,以及老年福利、医疗养老政策难落实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从而让他们的晚年幸福指数大打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迁徙和人口老龄化催生了“老漂族”这一特殊流动群体。在扎根理论基础上,利用NVivo 12 Plus软件,基于28份随迁老人深度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从不同地区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网络现状出发,以网络构成类型为支撑,比较分析随迁老人城市社会网络的构建模式和路径。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社会网络构建呈现出“芦苇型”“苔藓型”“劳燕型”“灵鸟型”等模式,构建路径包括基于关系秩序回归的微环境影响情感型网络、依托社区邻里的社交型网络、场域包容作用的政策保障工具型网络。被动回家或主动留下的选择背后均折射出随迁老人重“圈子”、想融入又缺乏网络构建支持机制及经济约束。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包括覆盖“老漂族”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社区积极开展“老漂族”适应性项目等。  相似文献   

3.
五子 《当代老年》2011,(7):22-24
当前,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离乡工作。 于是乎,现在的城市中,子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老人们之所以跟着子女来到城市,要么帮子女带孩子料理家务,要么是属于享清福类型的。面对这一个特定的老年群体,我们称之为“老年漂”、“老漂族”或“漂族老人”等。陌生,是老人们最初的感触,包括语言的陌生、人际关系的陌生、生活习惯的陌生等。孤独,是大部分老人的共同感触。现如今,“老年漂”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面临诸多的社会困扰,迫切期盼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很多小区,推着婴儿车天天转悠,或是大包小包拎着新鲜蔬果准备回家煮饭的老人里,不少是“北漂族”。这些来跟儿女团聚安享晚年的外地老人,往往家乡人羡慕自己儿女有出息的满足感还没消退,就陷入完全陌生的异乡生活。惯于“熟人社会”的他们,在北京会遇到哪些难题?  相似文献   

5.
徐莉 《老年世界》2010,(14):6-7
儿女双全在身边,老人却住在养老院——遇上这样的情况,人们除了会叹一声“老无所依”,恐怕还要狠狠地骂一句“儿女不孝”。可是,当眼下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在家中守着饭桌,深夜硬撑着等待儿女回家,工作忙碌的儿女为父母精心选择一家养老院,真的还是一桩“不孝”的“罪行”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有4000万老人,低收入者占了一大半,他们每月五六百元退休金不敢奢望去享受敬老院的服务。因而,有专家断言,中国的养老重头还在家庭。然而,家庭近年出现了“动摇”,儿女们下岗、退休、自顾不暇,难以“反哺”,于是渴求社会养老。老年人在期盼—— 96岁的钱彩云老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没有一分钱退休金,4个儿女中两个去世、两个退休,年龄都在70岁左右无力照料她,如今她竟然住进了居委会办的托老所。靠着儿女从退休金中拿出的400多元,加上政府的救济金和托老所的减免,她生活有保障,起  相似文献   

7.
他们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故土,落脚异地;他们本应和儿孙享受天伦之乐,却要时刻畏惧城市生活的陌生;他们本应在田间品味悠闲,却要独自守望一份淡淡的忧伤与孤独……他们被称做“老年漂”或“漂族老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1,(35):F0003-F0003
这里有常年坚持扶老帮老、爱残助残的“南京路上好八连”;这里有16年坚持敬老爱老、“99个儿女3个妈”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培训大队16队;这里有为了老人好记好写改名“计一彪”和老人结对“认亲”的计翼彪……  相似文献   

9.
中国赴美的老人有10万。他们或为帮助子女料理家务,或为探望儿女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在美国却经历着“土洋代沟”的煎熬。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世界》2014,(12):60-60
很多老人辛苦一生,到老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无论贫穷、富有,不管健康、体弱,他们唯一期盼的就是儿女能够过得好。很多时候他们选择沉默、将就,甚至拒绝帮助。针对这些情况,北京市安定医院的心理专家韩海英指出,老年人怕麻烦儿女,不开口求人,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沉默症”。  相似文献   

11.
大雁 《老人世界》2011,(12):24-26
两位老人黄昏恋,儿女们为了财产坚决阻拦。为了儿女,两位老人只能委屈求全过起了“走婚”的生活。即便如此,仍被儿女们像防贼一样防着,房产证、户口本、存折都被儿女们“保管”着。  相似文献   

12.
正有多少老人活在子女、他人的同情中?让儿女对自己刮目相看如何让自己在老年时仍能骄傲地面对这个世界?71岁的沈菁玉的经验是,向子女展示有价值的一面,让他们主动靠近你。这位做过10多年社工的老教师照顾过60多位老人,她发现有个现象较严重:一些老人总求着  相似文献   

13.
夫妻老来宜相伴丁声时下,常见到不少的年老夫妻被自己的儿女拆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儿女“承包”单个赡养,有的是因儿女之家需要老人照顾。所以,相德以沫的老夫老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来。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时不见心牵连。”人到老来,最...  相似文献   

14.
2001年2月28日下午,一位老太太来到衡东县人民法院,将一面绣有“为民作主,秉公执法”的锦旗送到了法官刘湘云手里,一个劲地道谢:“谢谢法院,谢谢刘法官!”老太太叫陈素云,今年84岁,住衡东县良种场堰湾村2组,生有两儿两女,均已分户成家。自老伴去世后,她大多是在几个儿女家“吃轮供”。近两年,老人体弱多病,儿女之间为出钱出力的事便互相推诿,老人无奈,只好常住小儿子家。尽管有了安身之处,但老人的日常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三病两痛也难以保证治疗。到后来,连冷暖也没人过问,冬天无以取暖,夏天无…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衣着光鲜地走在街头,是否注意到了那些白发苍苍的打工者 ?他们为了生存,干苦活、出苦力、流苦汗,早出晚归,东跑西颠,不由得让人感慨百端。   在某些自视高贵的人眼里,他们是卑微的小人物,做的是卑贱的工作,好像天生就是给这个社会垫脚的。然而,只要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在家门口打工的城市老人   人老了,似乎应该享福了,似乎城里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其实,城里也有一些老年人,或者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而没有退休金,或者膝下没有儿女而老无所依,或者有儿女却儿女无力…  相似文献   

16.
“吃老”现象一瞥陈述目前,社会上一种父母拼命挣、儿女大手花的“吃老”现象日趋突出。许多年迈体衰的父母被儿女“轮番轰炸”,轻则囊空如洗,重则流离失所。这不仅给老人们造成许多痛苦,也为社会的安定埋下7诸多的隐患。MZ一;guM6@XE一般说,姑娘出嫁即是...  相似文献   

17.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一位朋友告诉我,老人在台湾被称作“银发族”。我听了为之一振,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功成名就,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其中谈到的“立身之本”非常实在,也颇…  相似文献   

18.
王冬梅 《老人世界》2010,(12):52-5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空巢家庭增多,家庭作用逐渐在淡化,社会作用逐渐在加大,尤其是老干部面临“双高期”、易地退养、空巢等问题,传统意义的儿女尽孝侍老已经难以适应新情况。应充分发挥社区优势,让社区逐渐变成为老管理、为老服务、为老保障的大阵地,成为承接协调和凝聚为老服务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101岁的王如意是一名烈士遗孀,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独自将两个女儿养大成人并送入大学校门。在她“读书自强”信念的影响下,8位孙辈也都成为了大学生。母亲的艰辛牢记在儿女的心中,他们用百倍的孝心回报着养育之恩,他们对老人悉心的照料和关怀便是王如意老人的长寿秘诀。  相似文献   

20.
张易 《女性天地》2005,(5):40-42
“不顾一切的爱情”已经渐行渐远,都市的年青人对待爱情越来越理性。就连对对方的身体,也不再是情不自禁、难以自控了,而是必须搞清楚对方是个“干净人”之后,才敢越过雷池。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他们一面爱得死去活来,一面又被“健康检查”弄得尴尬万分。最终在新婚之夜,一对有情人成了各奔东西的陌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