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忙忙碌碌40年,我终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顿觉一身轻松。可没几天,失落寂寞便充满了身心。老家是农村,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偌大院落住了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说不尽的空旷冷清哟!  相似文献   

2.
我为对联狂     
撰写对联之于我时间只有七八年,但我和它的关系却与日俱增,没有一天不在为它琢磨着、苦思着、爱恋着,也幸福着、快乐着。  相似文献   

3.
《老人世界》2011,(9):58-58
为更好地落实十七大精神,照顾好离退休干部,7月4日至9日,河北省委老干部局组织了11个设区市的老干部局离退休老局长赴北戴河疗养。疗养期间,省委老干部局向老同志们传达了中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出台的相关文件,并通报了全省老干部工作情况。老同志们对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医疗待遇和扩大发放生活补贴范围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4.
邓树森 《老年人》2007,(5):17-17
袁景丹曾担任湖南省委老干部局局长。退休10年来,他卸任不卸责,热心老干部工作,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局长”。  相似文献   

5.
钟万根 《老年人》2007,(1):31-31
平江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张满兰,身上总是揣着一个笔记本,2005年上任以来,她已经记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的都是老干部反映的大小事情。  相似文献   

6.
安彪  郭海博摄影 《老人世界》2010,(7):F0002-F0002
5月中旬,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张增良按照省委的统一要求.专程到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就如何发挥回村离退休老干部作用、加强老年党支部建设和农村敬老养老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7.
8.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历来属于中文。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世文章属阿Q。  相似文献   

9.
《老人世界》2008,(6):50-51
2007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全省老干部工作部门,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工作大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老干部政治待遇不断完善,生活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11.
陈晓玲 《老年人》2007,(6):35-35
2001年1月,冯德君调任湘潭县委老干部局局长。7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老干部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广大老同志的称赞。  相似文献   

12.
我已退休十余年,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只有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才是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最近,我在重新整理归纳成百上千封学生来信时,仿佛又回到了学生们身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的两副对联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13.
马晓刚 《老年世界》2014,(24):17-17
为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自身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需要,近日,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成功举办全区老干部局长培训班。  相似文献   

14.
郑巍  童海军 《老年人》2008,(2):48-48
湘潭市雨湖区委老干部局局长蒋竹香,是一位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女性。2001年她由乡党委副书记调到区委老干部局工作时,就立誓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当时该区12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大多年过古稀,有的人身体还很不好。面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对联故事     
胡静怡 《老年人》2010,(1):48-48
一门风雅作谐联古时,私塾先生常以命题征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因耳濡目染,乡下的农夫樵子大都以对句为乐,即便是目不识丁者亦可为之。  相似文献   

16.
8月7日,竹溪县委老干部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晓宏、老干部局局长顾世瑛同志的重要讲话,同时学习传达了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会上,大家踊跃讨论发言,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并结合竹溪实际研究部署全县老干部工作。  相似文献   

17.
邸振忠 《老人世界》2011,(12):27-28
我喜欢写字,尤其喜欢用毛笔写楷书,这源于50多年前上完小的时候。那时每周有一节习字课,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参照字帖,用毛笔写一篇八开纸16个5厘米见方的大字和几行蝇头小楷。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像批试卷一样认真批阅后,还要用红笔把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字或某些笔画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幅对联     
《老年世界》2010,(5):36-36,21
清代,以诗、字、画著称的郑板桥,早年生活在扬州。虽然他家中不富裕,却常常拿卖画得来的钱周济那些贫寒的百姓。  相似文献   

19.
对联往事     
姚涤新 《老年人》2005,(9):17-17
我读书不多,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学起了作对联。在一次又一次地惹祸之后,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咸、苦、辣,什么滋味都有。1966年“文革”开始,我被发配到一所农校劳动,住在河洲上的工棚里。洲上有百多亩水稻,中间一片菜园,菜园的一角就是我栖身的地方。洲上虽然有一座小桥直通校部,却很少有人来往。每到夜晚,只有一盏小小的三角灯陪伴着我,十分孤独凄凉。一个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我情绪失控,歇斯底里,随口吼道:“单园独屋,一盏孤灯!”话一出口,心里不禁一惊:这不就是两年前我出的那无人应对的对联么!那时,我在县业余教育办公室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季雨 《当代老年》2013,(5):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众多优秀对联,不仅是国人方方面面的写照,同样也是历史的见证。读联佳旬,抚今追昔,无数往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