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迁 《老年世界》2014,(16):13-13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了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一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2.
1935年5月上旬,红军攻占会理县城。部队在会理附近休整几天。在此期间,在红军高级领导层中泛起了一股波澜,流传说毛泽东指挥红军不行,要求撤换领导。凯丰甚至指着毛泽东的鼻子嘲讽他:“你懂什么军事?至多读了几遍《孙子兵法》!”林彪也是要求撤换毛泽东领导权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受到全党的拥戴.还在于他善于团结同志.即便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任弼时便是其中的一个。任弼时从反对毛泽东.经过自我批评.而成为毛泽东的得力战友。他不仅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重要的文件,而且成为中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最为典型的要算是博古。毛泽东取博古而代之,成为中共领袖。博古经过自我批评,心悦诚服地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拥护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领袖的读书无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  相似文献   

5.
乐本坚 《老年人》2004,(12):23-23
毛泽东读高小在湘乡的东山书院,读高中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那么,他读初中又在什么地方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1893—1949)载:“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南纲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这所中学,是由湘乡籍民主革命活动家禹之谟先生于1905年在长沙新安巷湘乡试馆内创办的。毛泽东进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从偏僻的乡村来到了繁华的城市,一切都感到特别新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还看到了有生以来从未看到的新…  相似文献   

6.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7.
冯峙明  陈樱 《老人世界》2011,(11):12-13
贺麓成本名叫“毛岸成”,是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子。又因其母贺怡的胞姐是毛泽东之妻贺子珍,所以他既是毛泽东的侄子,又是毛泽东的外甥——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长期用贺麓成这名字,年幼时因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姓毛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他成年后不姓毛,内中的原因与李敏、李讷不姓毛一样,因为毛泽东成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愿意暴露自己与毛泽东之间近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与有关同志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曾经谈到屈原。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毛泽东讲的千真万确。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篇,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就是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叶剑英元帅是“客家人”。“客家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叶剑英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他读了书。叶剑英终生嗜书如命,而且诗词造诣很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以“诗帅”著称。毛泽东在1965年给陈毅的信中这样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聂荣臻则在《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序言中称赞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叶剑英的诗词天赋可以说是得到众口传颂的,而相对的,他突出的文艺天赋却较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回望井冈山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23):34-35
我对井冈山的最初印象,源于读小学时的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文中说毛泽东与朱德两支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以后,由于白军封锁,根据地粮食奇缺,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就和红军指战员下山往井冈山上挑粮食,他挑粮用的扁担刻着几个字——“朱德的扁担”。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赶考读大学,也没有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是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了一名管理员。苏联十月革命后,他曾设想赴俄留学,但因交通受阻和没有俄语基础而未成行。后来,他成了职业革命家,繁重的工作和艰难险恶的环境使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外语。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深深感到一个革命者必须学外语,不懂外语不行,以致于戏谑地说———将来“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毛泽东主张把学习本国语言与外国语言结合起来。为此,他多次倡导各级干部都来学习…  相似文献   

12.
博兰 《老年世界》2011,(12):6-6
毛泽东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学问”。  相似文献   

13.
何立波 《老年人》2008,(4):38-39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谱上,开国上将王震以文武双全、能征善战而著称。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成为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王震忙于军务,常常蓄着一脸大胡子,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因此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王震和夫人王季青在战地相识并结合,一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相似文献   

14.
史书分为哪几种?史书根据它们的记载内容和作者的身份,可以分为正史、杂史、到史、野史、稗史。正史:由政府主持编写的史书叫“正史”。清朝乾隆年间编辑的《四库全书》,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规定凡不经“宸断”(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杂...  相似文献   

15.
邓润子 《老人世界》2008,(10):34-35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但争议也很多。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为“暴君之首”: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时曾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相似文献   

16.
杜林 《老年人》2007,(12):42-42
毛岸青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次子。虽然身为领袖后代,但他为人平和低调,勤奋朴实。这种处世作风的形成,除了他自身严于律己之外,更得益于父亲毛泽东“爱、严、励”的家庭“三字经”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称天才外交家的乔冠华,是中国共产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大才子。早年,他以擅长撰写国际时事述评著称,著名“乔木”,与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同名,人称“南乔”“北乔”。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乔冠华进入外交部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左右手。毛泽东、周恩来的许多外交文字都出自他的手笔。乔冠华不仅是位学富五车的大手笔,而且还是位出色的宣传家、天才的演说家。他性格外露,谈笑风生;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30年代末,界冠华在香港期间,经常组织党内的一些同志以及文化舆论界的进步人士,以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救国求真──读毛泽东早期著作一得李吉毛泽东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我总觉得他仍然活着。特别是在攻读他的论著、研究他的思想时,他那高大伟岸的形象就活现在我的眼前,给我智慧,给我力量。毛泽东和我的情与缘,不仅因为他的英明领导使我的父辈由奴隶翻身变成了主...  相似文献   

19.
商鞅的贡献     
1912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高等中学读书时.曾针对当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政治混乱、法令不彰的状况,写了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文中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此时,毛泽东虽还没有树立唯物史观,但他把商鞅誉为“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却是深刻的、有见地的。就是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叶子 《老人世界》2011,(11):34-35
现在人们非常熟知的典故成语“投笔从戎”,即出自东汉名将班超。毛泽东十分赞赏班超的才干和胆识,常喜欢引用他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句豪言。1937年,毛泽东撰写《实践论》时,就引用了这句话,说明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34年后的1971年11月,他在接见中国首次出席联大代表团成员时,又以班超为例,提出代表团应有汉朝班超出使西域的勇气,学习班超办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