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发展转型的缘起、内涵与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与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内涵,即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五大转型的有机统一,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总体特点与态势,并据此提出了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跃华  段兆广 《城市》2011,(1):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转型成为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通过城市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城市扩张带来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3.
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然而,十堰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面对东风总部外迁带来的冲击,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压力,面对武汉城市圈迅速崛起带来的边缘化危机,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提升十堰核心竞争力,实现十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转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指出重建微循环是城市生态化改造的必由之路。文章认为,我国已经从城镇化初期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从前期注重GDP的数量型城镇化转向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存的质量型城镇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应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新理念,重建城市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5.
城市增长与生活碳排放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低碳城市”不仅需要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也需要生活方式逐步向“低碳”方式转变。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的生活碳排放,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综述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空间蔓延三个标志特征)与生活碳排放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国内的研究,简要介绍当前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构成及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任致远 《城市》2016,(12):70-73
我国城市已经迈入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形势下,凡具有一定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城市是明智选择.我国决心建设美丽城市,加快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无疑给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和选择的可能,加之我国各地皆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未开辟的旅游处女地,把旅游城市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明智选择,以文化为媒,促旅游建设,就一定能够出现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经济结构及其内涵。而这种经济结构及其内涵的变化更具有制度性变革的含义,更能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多重效应。在基于改革开放的经济结构及其内涵变化中,城市转型及服务业发展便是其中一例。这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以上海为例,在传统"增长—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因素加以分析,即通过制度变革的结构性调整来阐述促进城市转型及其服务业发展的动因,进而揭示城市转型及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通过这一案例剖析,使我们更为深刻地总结了30年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引领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并为当前城市转型及其服务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时需要大力推进制度性障碍的重大突破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陆小成 《城市观察》2013,23(1):125-132,168
纽约城市转型表现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和绿色发展的城市演变轨迹,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创新驱动、高端服务业集群、人才教育培养、城市功能融合、城市绿化建设等。借鉴纽约城市转型经验,北京应加强城市功能的均衡化疏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产业多中心集聚和分散布局,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城市绿化建设,促进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城市》2016,(5):21-28
以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为特征的“新东北现象”是东北城市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只有东北城市全面转型,才能逐步化解潜在危机,使东北城市免于陷入衰退,对东北城市转型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也就成为必须.已有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城市转型并不完全适用.东北城市转型指标体系重在评价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创新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三者是东北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城市社会成员从过去依赖单位、以单位为中心的“单位人”逐渐转为依赖社区、以社区为生活重心的“社区人”,“单位人”属性逐渐减弱。作为“单位人”的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的转为“社会人”而进入社区。城市社区老年人口集中,密度大,给社区老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创新是迎接挑战、解决新课题的重要方法。致力于观念、思路、方法、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老龄工作的新路径,是老龄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学锋 《城市》2015,(11):10-15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是推动我国城市转型的重要动力。智慧城市建设从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交通、改善人居环境以及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等方面引导我国城市加快转型。当前,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引领城市转型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科学评价,正确引导;循序渐进,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3.
周国平 《科学发展》2011,(10):12-16
当前上海肩负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高度化、经济结构合理化、运行质量集约化和发展环境优质化,并呈现出运行阶段的一些主要特征。对上海来说,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制造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本文从界定传统制造业城市和知识城市的基本内涵、总结知识城市的共同特征入手,对传统制造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炼和梳理,提出了实现成功转型的可行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任致远 《城市》2016,(3):12-16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已经指明了在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笔者结合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发展规律、区域统筹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刘洋 《城市》2013,(11):61-64
作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新城具有成为研究和实践城市问题模型的潜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具有基本完整的城市系统。面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代,崭新的独立城市既可以尝试按照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布局出不同于以往的城市面貌,又能够从产业、空间、社会及生态等多方面对城市发展进行实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规划师必须认真思考未来我国的新城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巨大的政治、经济转型,其中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成功转型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针对中国城市转型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基于UCRN核心成员的转型研究,并综合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动态进行初步的透视与解读,并对UCIKN的集成之作《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进行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18.
进入后城市化时代的韩国在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中一直走在亚洲前列,充分分析韩国城市转型中的几个典型案例,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吸纳新经验,创新新模式,增加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资源,并且为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是,现在因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面临着转型。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河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分析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并发掘其中的发展问题,从生态文化视域着手研究河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发展生态文化助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上海大力发展航运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规模的提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实现腹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港口非良性竞争等负面效应。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的内涵式发展,由传统意义的货物集散中心迈向现代意义的资源配置中心。为此,上海港口与航运服务业必须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服务功能、实现错位异构发展。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上海城市转型时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