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一般信任关系的理解入手,探讨我国传统社会信任模式的特征,分析信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探讨信任危机的表现和实质,认为我国当前不存在普遍的信任危机。并进一步分析传统信任的当代价值,提出建构我国信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信任理念历经嬗变由传统信任走向现代信任。早在启蒙时代,休谟就以“社会化理性”为基础规划出基于“符号系统”的传统信任模型;马克思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的批判中揭示出现代性背景下传统信任理念的失败;吉登斯为重建社会信任,在马克思社会批判基础上,以现象学方法重构现代意义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现代信任理念。于是,从休谟到马克思再到吉登斯就在哲学意义上展现了一部信任理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管理困境不仅仅源于社会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深层次的还在于社会信任结构的缺陷,现代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制度信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频频遭遇"公信力陷阱",社会管理效率低下。有效的社会管理要求实现社会信任结构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的现代转换,重建社会信任体系可以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地方治理变革和社会组织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空内,相继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共存、碰撞与交融,社会信任在这三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本土视野下,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作为社会信任发展的三个维度,赋予了社会信任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软环境下产生的熟悉信任,现代的硬环境建构的陌生信任以及后现代碎片式信任关系。面对今天的社会信任危机,应该采取更加清醒、沉着和理性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者大多认为中国社会制度背后的组织通则为亲族原则,并形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 特征,从而造成了中国低信任度文化的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但通过历史分析和博弈推演可知 :由于 与印度、欧洲的起始博弈不同,中国人建立了基于同情心原则的人格化信任方式———直接信任,这一信任 方式虽然在真实性、范围和强度上都优于其他信任方式,但由于辅助的非人格化信任的周期性解体与重 建,以及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外部威胁,中国人的直接信任方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说,中国人对不同 对象给予信任的不同顺序与强度是因安全原因才逐渐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特征更多的是 时间顺序上的,并从时间顺序反映到空间范围上。  相似文献   

6.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任流失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妨碍政府治理,更会破坏社会和谐。基于什托姆普卡的理论,我国政府信任流失的状况可从言辞、行动和信任的功能替代品等三个方面来检视,其原因既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也有公民和政府的因素。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既是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府的一场心理革命。因此,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是将信任作为所有社会治理活动基础和前提的政府类型,建立信任也是服务型政府管理活动中最为基础性的活动。然而,服务型政府所处的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所面对的是一个具有临时性特征的社会。"临时社会"对服务型政府中的信任建构造成了困难,使传统的信任建构方式不再有效。临时系统需要一种快速信任,作为一个由许多临时系统构成的组织体系,服务型政府也需要建立起快速信任的机制。快速信任取决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而这将意味着一场组织建构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不确定性、不可控制性是现代风险社会的最大特征。信任资源匮乏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政治稳定与社会进步。因此,必须从制度上重构信任模式,改变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特殊主义的传统人际信任模式,代之以制度信任为主的、普遍主义的现代信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信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感受深刻且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不信任文化滋长而信任文化被消解的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增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传统"熟人社会"影响了基本价值观的建立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政治运动的"浮夸""杀熟"产生的社会影响尚未能肃清;社会失范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成为了信任存量迅速下降的催化剂;诚信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任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信任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换,实现了信任关系的现代性转换。主要表现在:(一)从熟人到生人:信任对象的现代性转换;(二)从身份到契约:信任维护机制的现代性转换;(三)从人情到利益:信任原则的现代性转换;(四)从人格到制度:信任模式的现代性转换;(五)从现实到虚拟:信任时空的现代性转换。信任关系的现代性转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信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信任不仅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以规范运行的道德准则,而且是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一种支持性资源.市场经济发展在对社会信任迫切诉求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信任缺失的一些问题.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此外结合了我国信任的现状,提出了塑造良性社会信任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幸福感悟能力的弱化源于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的缺失。信任是社会生活中人对人的一种依赖,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规范、诚实、合作行为的一种预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奠定现代人幸福感的情感基础、公共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构建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提高现代人幸福感的社会资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渡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并日益凸显,政治信任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学生是中国精英群体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任涉及到大学生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研究政治信任危机理论,探讨大学生政治信任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来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性,尤其是用以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因子及信任机制培育等,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伦理信任,既是行为自由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结构。作为前者,其具体形式是“己-他互利”的道德信任或“纯粹利他”的美德信任;作为后者,它是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并构成制度、法律、规程建构的本质规范及实践指南。伦理信任的精神本质是“平等-共生”,它遭遇解构的表现形式是道德沉沦和美德消隐,但实质却是“平等-共生”精神结构解构。解构伦理信任的社会方式有两种,即前结构性解构和结构性解构,前者是政治以颠倒伦理的僭越方式设计和创建无伦理信任精神结构支撑的制度、法律、规程,使社会只有刚性的形式秩序;后者是指以伦理信任精神为指南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运作进程中遭遇畸形变化的世界力量解构了其深层社会精神结构。两种方式都源于“财富-权力”结构的垄断。因而,改变伦理信任消解状况,重建伦理信任精神结构和伦理信任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富-权力”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医患信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信任关系。现代医患信任应是生活世界中对专业医疗服务的专家信任、社会场域中对完善医疗保障的机构信任与心理场域中对和谐医疗环境的心理信任的集合体。我国三位一体的医患信任面临严峻挑战,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新时代建设良性医患信任的本土化策略可从三大层面进行:重塑牢固和谐的专家信任与人际信任,新塑医患信任的微观基础;构筑平衡充分的机构信任与制度信任,完善医患信任的宏观保障;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信任与文化信任,锻造医患信任的核心气质。  相似文献   

17.
普遍信任取代特殊信任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过于依赖大规模正式制度的引入与建构,由此形成了"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国家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引发了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双重危机。使得社会信任重建被迫在两线作战:一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实现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的文化转型,建设法治社会,消除宗族、宗派主义的裙带风气。二是适应建设公民社会的要求,实现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的转型,充分发挥自愿社团的活力,并以之制约国家权力。重建社会信任,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信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用于减少社会交往复杂的机制 ,一般有三种形式 :人际信任、社会角色关系信任和外在制约的市场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它构成该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本文从社会心理层面 ,探讨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信任机制失衡之原因 ,分析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信任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基本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任是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当前信任状况堪忧,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身份信任、契约信任、第三方信任是三种典型的社会基本信任形态,具有各自特定的社会基础.可以根据不同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特征将社会领域细分为一般生活领域、现实经济法律领域、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并据以厘清不同信任形态的优势,提升对信任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合力”以破解当前的信任危机.针对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可以在发展契约信任的同时,采取特别措施促进与规范第三方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