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货币发行量逐年增加,随之残损人民币的回收销毁任务也逐年加大。对银行发行及出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程度,维护人民币信誉,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宣传 统筹安排 1、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为了提高群众兑换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来做好宣传工作。一是通过报纸、电台进行宣传;二  相似文献   

2.
一、宣传应是一门科学 宣传是否是一门科学,人们似有疑问,因而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实际上,宣传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宣传学就是研究宣传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宣传主体、宣传客体、宣传中介、宣传效应等一系列环节,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券面图案的社会教育和宣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作为“国家名片”,其券面的主景图案具有特殊的社会教育和宣传功能,这些图案形象、直观、准确地反映和宣传了解放和建国以来党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折射出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一套人民币几乎就是一个特殊的流动“宣传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4.
在许许多多的家庭里,近来出现了形形色色、极富时代特征的自我封闭现象,人称“家庭加密工程”。 财产“加密” 每个家庭都要计划一笔积蓄,如何安全地存放这笔“血汗钱”,人们大动脑筋。富裕,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富裕容易引起旁人嫉妒、  相似文献   

5.
科技意识,凝结着人们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根本看法,因此,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意识的状况如何,对于政府如何制订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方略,对于民众支持和参与科技发展的态度与热情,以及对该社会科技社会功能实现的状况,必定具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探索提高中华民族科技意识水平的途径和措施,乃是一件值得花气力去做的事情.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看,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意识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论”;二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在第一、二两个阶段之间,还穿插了一段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炮制的“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论”.这里,我们将按照以上线索,对新中国科技意识的发展,予以扼要回顾与前瞻.  相似文献   

6.
公证意识,是人们关于公证法规及其公证法律现象的认识、思想、观点和心理活动的统称。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层次和领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公证意识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笔者认为,增强人们公证意识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通过宣传公证知识,增强人们的公证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保险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国民保险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回顾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曲折历史,分析国民保险意识的现状,研究提高全民族保险意识水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保险事业”的指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险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一、保险意识的形成发展和作用。保险意识是指人们对保险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观点、思想、理论和心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保险现象的感觉、认识和理解;包括人们对保险的愿望、要求和情绪;包括社会对保险本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练成技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大中城市劳动就业工作中的“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愈来愈显得突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一方面“有事无人干”,一方面又“有人无事干”呢?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业人员的择业意识失当。所谓择业意识,是指人们依据自己对职业的认识与态度而选择职业的一种行为动机,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兴趣、情感等等。它支配和趋动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夏宏 《学术研究》2006,(7):146-146
我们已对以下的基本命题耳熟能详:“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人们真的就了解意识了吗?迄今为止,人们已对意识现象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的全方位研究:心理学、生理学、医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等无不关注意识现象,这足以说明意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哲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一种最抽象也是最基础的研究。胡潇教授的《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从哲学视角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结构以及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创造性地将个体意识与…  相似文献   

11.
一、“变形”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变形”在意识领域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存在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那么,“变形”现象在意识领域内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变形”作为宽泛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既陌生又熟悉。说它“熟悉”,是因为“变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的艺术法则,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重要的环节上都发生着“变形”现象,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变形”。说它“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把艺术反映论等同于哲学反映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个人利益意识、平等竞争意识、社会公正意识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曾经备受推崇的“重义轻利”、“中庸平和”等观意以及群众意识和公益意识逐渐淡化,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方式与手段选择表现出无序状态。精神文明建设是“滑坡”还是“爬坡”,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如何抓,精神文明建设怎样才能“硬”等成为近几年的理论热点。本文针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市场经济本身寻求其根源.强调建设好精神…  相似文献   

13.
[摘要]人民币持续升值好比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既有利也有弊。如何制定和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以此缓解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压力,已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合理把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方式、打好政策组合拳、释放外汇储备调整外汇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意识”(或称“当代意识”)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对于“现代意识”的内涵、特点,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传统观念、民族文化以及外来影响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但对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是普遍重视的。去年9月份在吉林市举行的“新时期文艺与现代意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16.
“文革”之所以在那个年代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宣传话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剖析“文革”宣传话语的语篇特征(语篇主题、逻辑结构、词汇及语法特点等),有助于揭示其话语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文革”宣传话语是如何麻痹当时人们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理性批判能力,从而提高读者的话语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宣传活动的目的就是用一定的观点去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宣传活动在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中的作用,是衡量宣传活动成效的标志。宣传活动的实践证明,宣传的社会心理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宣传的成败得失。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宣传作为国家的政治舆论工具,传播国家指导思想的工具,对人们社会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宣传活动的社会心理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司卫东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人们借此建立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这一价值体系便成为人们安身立命并确证自己存在意义的“阿基米德点”,宗教意识便是这样一个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不可或缺的“阿基米德点”。当然这种宗教意识往往有着较为宽泛的内涵,它并不仅仅指对于上帝和神灵的信奉和膜拜,同时也包括对于所有超自然力量的虔信和崇拜,它把这些超自然力量安放在与上帝、神灵同样神圣的位置上,奉为人类所应向往和追求的最高价值。在当代文化面临着精神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型时,一种畏惧落入茫茫无际的虚空之中的本能也使人们找到了新的“上帝”,形成了新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20.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