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伯关于中国文化论述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得失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管见,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韦伯像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欧洲思想家一样具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倾向,这导致他在论述包括中国宗教在内的东方宗教时显露出极高的睿智和洞见,同时也含有许多曲解和误读。譬如,他判定道教是纯粹的非理性,进而把包括儒释道三家学说在内的东方宗教界定为神秘主义类型,并与西方的禁欲主义宗教—文化类型对列成犄角之势,构成了韦伯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格局。文章认为韦伯对中国文化的这些见解既和他的比较研究的理想类型有关,也与他思想深处源于古希腊的理性哲学和中古希伯来的信仰意识所奠定的欧洲文化统一性具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1989,(1)
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比较系统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学术探讨工作。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首先提出了农业区位论,他认为,城市应恰当地配置郊区的副、农、牧、林等产业,以期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德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韦伯在20  相似文献   

3.
黄健文  徐莹 《城市观察》2012,(5):142-148
通过借助城市化基本规律的理论基础,从城市化规律角度研究西方城市化中逆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中国城市化阶段与城市空心化问题,分析逆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现象与城市复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现时中国城市复兴的实质特征,指出复兴项目基本上仅是城市开发中局部的城市更新,与西方城市复兴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与韦伯社会研究方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比较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对象的可比性方面,然后由此出发,经过深入的比较分析,去发现它们的相同性和相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要探讨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位思想大师——马克思和韦伯在研究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刘海岩 《城市》2002,(4):61-63
近年来,有关城市环境的研究引起愈来愈多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天津作为一个近代崛起的城市,由漕粮转运的枢纽演变为近代大都市和北方的经济中心,区域环境与资源对城市的发展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主导的环境要素———如海河,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天津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因此研究环境与天津城市成长的互动历史进程,无论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天津,还是关注天津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从数万年前渤海湾的陆化,到全新世的海侵和天津的成陆,奠定了天津的区域环境基础,形成了天津地域低海拔、水道纵横、洼…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一大部分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环境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这些都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在当今社会,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对建筑学、园林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研究,这些只不过是在技术方面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设计观念和设计理念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下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公共艺术研究的是公共空间里一种开放的文化,也可以说不同的场所决定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性质。本文章以北戴河为例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到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于"身份—政治"叙事模式既包容了"生存—经济"叙事模式的关怀,又避免了生存论预设对于"农民工"本身的矮化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窄化倾向,故相对具有优越性。不过,目前不少在"身份—政治"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之关系的本质化理解和处理有关。通过对户籍制度与公民权的重新检视,本文援引新近有关公民权的社会学研究,从承认与排斥的关系来理解公民权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和思考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及其获取公民权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针对城市管理学开展了专门研究。对城市管理学的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我认为,我们所要研究的城市管理学,应当是社会主义城市管理学。社会主义城市管理学是以研究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运行为对  相似文献   

10.
罗文 《现代妇女》2013,(12):I0055-I0057
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对近代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理论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解读,尤其是关于自然状态、权利转让、契约效力等问题。他们之间关于社会契约的不同理论也需要我们去比较分析。虽然社会契约论思想为资产阶级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他们本身就存在一些悖论,马克思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由此开始了天津城市的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从1840年起,英、法、意、德、奥、俄等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使天津成为近代历史上与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最广泛、最前沿的城市.2004年,天津首次普查出历史风貌建筑854幢,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分布在16个区、县,其中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又有近代西洋古典建筑,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2.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②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③城市社区类型。这些研究大都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为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全球联系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一是借助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的控制力.三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流量经济,增强城市的网络便捷性和通达性.  相似文献   

14.
一、引  言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韦伯经济社会学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观。一个重要原因是 ,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社会学内部出现了知识更新 ,也即出现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新知识和新的研究取向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回到韦伯” :或试图从韦伯那里找到新概念和新方法的知识支援 ,或想从韦伯那里寻求进一步转化或超越的新思路。如果说西方新经济社会学领袖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Swedberg[eds .],1992 :导论 )对韦伯经济社会学的兴趣 ,主要来自其对社会结构或网络分析的知识支援的需求 ;那么 ,其他西方…  相似文献   

15.
公园的出现是近代宁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这一新式公共空间得以辟设是西方文化影响、城市发展需要、民众生活诉求、空间权力介入和经济发展支持等多种合力下的产物。对公园出现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近代宁波城市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是一对既相关联又略有差别的概念。世界城市研究的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而全球城市主要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特别看重的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与地位。当代中国提出的中国名城和世界名城之说则强调城市的气质和特性,研究世界城市之林中具有品牌特色和地位的城市。我们需要利用名城思维来整合各种资源,找准城市的主题,需要站在全球的视野看名城品牌,从而打造全新的世界名城。  相似文献   

17.
研究声母系统的发展,须从中古时代而非上古,因为上古时候的韵书主要是用来分析韵部,因此,只能以从中古到近代再到现代的路径来研究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墙只存在了三百多年,在中国城墙史中是较为短暂的。与内陆郡县城市的城墙不同,上海城墙经历了因“夷”而建、因“夷”而拆的兴废历史,并且其功能和象征意义也随着城市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在外在形态上,中国传统城市与西方近代城市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墙上。城墙是中国传统城市的城防工具和政治统治权威的象征。元朝上海以镇升县,原本无城。明嘉靖年间,海防废弛,倭寇数次骚扰,城墙由此修建。晚明的上海城墙可以说是防卫海寇的军事功能和作为中华文化、帝国统治之象征的统一体。近代上海开埠后,租界日渐崛起。在上海城墙日渐失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韦伯与史华慈对中国古代思想解读的关键差异,以及两人在强调中西文明伦理自觉性上的相通性。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在方法论和基本概念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史华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韦伯的思想遗产进行了积极对话。韦伯的“文明比较”与史华慈承自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代表着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两种立场。本文从“‘天-命’与超越性秩序”“‘礼-仁’与人格秩序”“‘学’与社会和政治秩序”三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异同。史氏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超越性以及实然秩序和应然秩序之间的分歧,同时也追随韦伯,认为文明现代性的基础需要从自身的伦理资源中去发现。这意味着中国儒家思想同样包含着韦伯所认为的独属于西方宗教的伦理自觉性,以及此种伦理与世俗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培红 《城市》2012,(9):24-28
"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型国家行列。与之相伴,城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承载力研究显得重要而迫切。一、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的回顾国内外学者围绕承载力概念的内涵演进、城市承载力及其分要素内涵、评价方法、城市群承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进行城市承载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