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前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一个酝酿-萌芽-发生-发展的实验过程.华北农村合作运动应该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源头;河北定县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的创立,是传统乡村社会制度创新极为精彩的一环,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形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江苏无锡惠北实验区进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保健村实验,在汲取了定县医疗保健制度的有效经验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创新.虽然战争迫使各种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创新过早夭折了,但留给人们的历史记忆却无法泯灭.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农村几乎没有相应的医疗卫生保障,乡村社会疾病丛生,缺医少药,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在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指导下,京郊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逐步展开,主要包括开展妇幼保健、卫生宣传、防疫注射、爱国卫生运动等卫生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采取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初步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急需。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数据,描述了调查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向后筛选策略模型分析了卫生保健对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医院机构类型、交通方式、单程时间、是否可提供用药、感冒治疗费用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表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可及性强.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医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乡村医生是农村最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直接参与者。重视加强乡医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的“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和“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关键。可以说,没有乡村医生这支队伍,农村卫生工作就难以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任务是无法落实的。我国农村这支能防能治能中能西的卫生队伍,起步于50年代,调整于60年代,经历了在艰难中前进的70年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尹俊芳 《理论界》2012,(10):8-11
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卫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和健康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坚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6.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使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村运动背景、成果以及经验的解析,试图从中提炼出对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医疗卫生工作,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方针;强调加强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些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党政府意识到农村合作运动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推动官方与民间组织进行合作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的农村问题在于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企图用农村合作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农村问题,无疑是治标之举,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避免农村的破产,根本达不到救济农村,复兴农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前,南京国民党政府意识到农村合作运动的重要性,推动官方与民间组织进行合作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的农村问题在于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企图用农村合作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农村问题,无疑是治标之举,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避免农村的破产,根本达不到救济农村、复兴农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就是好"的哲学观与"规模效益"理论的直接影响,催生了起于19世纪横跨20世纪至今的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深入剖析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走过的历程,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提高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资助,构建责权明确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权主义组织对女权运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成就大部分是女权主义组织的活动带来的。一般认为以下妇女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中产生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全国妇女组织、妇女争取平等行动联盟、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健康运动等组织。他们集会、发行书籍,表明自己的主张;组织妇女活动,显示女权组织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冀中定县农村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为中国近代手工业生产的变化提供了重要例证。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全部自家劳动或以自家劳动为主兼雇临时工的家庭手工业,也有少量农家合作经营的家庭手工业、走街串巷式的流动手工业和商人雇主制的家庭手工业,还有手工作坊经营;在社会分工方面,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也产生了进步因素,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手工业生产横向的多元并存和纵向的进步演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最重要的手工业——土布业所采取的经营方式仍是传统的家庭制,没有采取高阳等织布区的商人雇主制,这是颇为费解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的社会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社会运动理论认为,这是不同于工人运动的新社会运动,其新特点表现在身份政治、非组织化、非经济化、斗争对象非具体化等方面。而传统社会运动理论的学者则认为,这些特点在60年代之前的社会运动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者的观点从根本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而后者的观点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工人运动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承认现代社会运动的新特点。这表明,工人运动理论仍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现代社会运动,但是必须吸收新社会运动的理论成果。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简单地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无法正确地解释现代社会运动的。只有把现代社会运动置于公共领域,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陈尔杰 《云梦学刊》2012,33(3):11-20
北大的“平民教育”,发端于1918年,与民初以来的“社会教育”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受到1910年代的“社会改良”、“社会服务”思潮的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成功,在平民教育与激进政治运动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时成为青年们的“平民教育”事业主要的动力来源。1919年底到1920年初学运的失败,使得这一事业遭遇挫折,其内部不同立场之间的分化,也随之开始显露。  相似文献   

15.
解放初期,方方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兼广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领导广东省的土改运动。在运动中,他依靠贫雇农,放手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重视土改干部队伍的建设,加强土改干部队伍的整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和准确地把握政策等做法,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廖良初 《云梦学刊》2002,23(3):46-48
延安整风是我党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运动。任弼时参加了整风运动的全过程。他协助毛泽东作整风运动的准备 ,结合历史 ,对照自己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并具体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等整风运动 ,为延安整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羽毛球教学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羽毛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做好运动损伤的工作,认识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及原因,采取可行的预防措施,促进学校羽毛球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义和团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天路  苏位智 《文史哲》2003,(6):158-165
建国以后义和团研究在很长时间里主要围绕着运动的性质及作用、是否反封建、是否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高潮这类问题而展开讨论。近20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术话语的转移,一些更具有学术性的课题,如义和团的组织源流、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等内容,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范围扩大到华北游民、民间结社、教民心态、乡村社会、社区精英、基层控制等领域。与此同时,实地调查资料、文献档案史料的整理与发掘,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运用,不仅澄清了诸多重大史实,理清了事件脉络,而且开阔了研究视野,充实了分析方法。上述进展,为深化义和团研究构筑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运动损伤及其预防和治疗,指出了运动损伤预防的重点和原则,给出了治疗运动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云在1932-1933年间,多次到闽西苏区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陈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及<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二篇文章,科学地提出了在红色区域如何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教育党和工会干部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灵活地运用于工人运动实践,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为苏区工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指明了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