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传记研究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过将作者和其作品的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来阐释其中的联系.李煜是位杰出的词人,他前期的词以描写爱情与享乐为主要内容,随着亡国后自身经历的变化,他的词转向了以描写思念故国、面对现实感伤又无可奈何为主要内容.李煜词内容能有如此大的转变是与其前、后期的经历的巨大变换是分不开的.本文将试从传记分析法的角度来分析李煜作品内容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诗人的作品与他所处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人的内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分析一个诗人的诗作,必须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来看诗人的创作心理。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看法。这组诗的创作心理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思想也在其影响下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李煜是晚唐五代"以诗入词"运用得最多、最好的词人,其点化前人诗句,每每能别出心裁,真正地为己所用。李煜"以诗入词"的手法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新瓶装旧酒"法"夺胎换骨"法和翻案法。降宋前,其"点化之笔"往往因袭源语诗意,于细微处加以规模,情感内容上未脱"小家子气",境界不够宏大。降宋后,李煜将故国之思与人生之慨融入词中,其点化往往突破源语的束缚,情感与思想都有较大的开拓。可以说,李煜的"以诗入词",归根结底是指向"情"的,即本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李煜点化之笔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词是诉衷的心曲,是生命的歌咏,是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在1920至1927年间的读书经历和创作情况表明,他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真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一直显在或潜在地吸纳和彰显通俗文学的某些趣味,并揉之以一定的现代视域。张资平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多角恋爱"的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他深受客家山歌中求爱/思恋等叙事模式的影响;推崇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方法解剖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笔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世俗趣味。  相似文献   

5.
南唐后主李煜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与经历,形成了他自身的人格,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其词独创的艺术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解读李煜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与具体个人经历,阐述李煜词风格形成的原因,借以更深刻地理解李煜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看巴金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巴金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着读者 ,作品揭示的复杂的心理层面 :叛逆心理、憧憬心理和补偿心理及自省心理等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且强调读者的看法也影响着巴金的创作。作者与读者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正是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浮生六记》以丰富的艺术“空白”展示其丰厚的内涵,彰显着文本“空白”的魅力,使无数读者自由翱翔在“空白”天地,尽情享受含蓄之美。本文拟联系接受美学的“空白”理论对《浮生六记》的两性之爱、人物描写、人生体验、景物描写、情节描写等所存在的艺术“空白”予以一定的探究,以期进一步揭示作品丰富的内蕴和独特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李煜,南唐后主,一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才子,然而抛开这一切名号,李煜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喜有泪至真至淳的人。他用他的笔书写着他的真,他以他的真书写着他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使他短短42年的生命永垂不朽。翻开李煜的作品细细品味,字字真心,满纸真情。  相似文献   

10.
历代读者对李煜词耳熟能详、情有独钟,这源于李煜词精湛高超地综合使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直抒胸臆和鲜明对比两种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对读者的内心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词余音绕梁的悲剧美恰好契合了民族的审美心理,李煜从一己的遭际、变故中反映出人类的共通之处,从而在传播接受中超越了时空.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2.
李煜一生,既有贵为人主尽享荣华之独尊,也有国亡被俘,身为阶下囚之屈辱,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人君主,其遭遇令人深思,其旷世才华才华更令世人千载之下仍追慕不已。学界不乏对李煜的研究,但多止于泛谈和简单的文本分析,缺乏对其真正的理解。李煜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集中表现于他与世界基本联系的许多方面都是断裂的,但在李煜的内心始终有一片诗与哲的净土,在艺术审美天地中他实现与世界的对话抗争乃至构建新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李煜和李清照的后期词,由于身份角色、人生经历及所处历史背景之不同,两人在情与境的抒发、创造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感,多绝望之情,境界较大而内涵单一;李清照词多平民味,多愤激感,多希冀之情,境界较小而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4.
儒家经典《论语》蕴涵了丰富的接受美学思想,其接受关学思想以“仁”为哲学基础,在一种具体阐释人生道德和哲学的形式下,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维进行具体的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尤其是在南唐亡国、他沦为阶下囚之后的作品,取得了更加巨大的艺术成就,“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后世的词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学术界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李煜入宋后的作品是不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呢?对此人们却有不同的回答.早在百余年前,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将李煜词与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相比;“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乏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到了近代九·一八事变,李煜入宋后的作品还激励了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连当时正在研究二晏(晏殊、晏几道)词的高兰也放下二晏,专攻起李煜词来.在《李后主评传》中他这样写道:“意欲借李煜的亡国之痛以激励国人愤起抗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咏史>组诗内容本身的分析,联系左思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该组诗是作者对其自己一生的总结.基于这一点,<咏史>诗创作就应该是其晚年的某个时期集中创作出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屈原和但丁堪称中西诗人之魂,他们都具有先知诗人的品格。两人虽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经历了大致相似的人生磨难。而两位作家的不朽之作——《离骚》和《神曲》更是中西文化之丰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是其中之一。而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也最终使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广为中外读者歌颂和流传。  相似文献   

18.
南唐亡国之君李煜,作为皇帝,是极不成功的,然而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在词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古典文学作品中,哀伤最能刺心的,莫过于李煜后期的词作。他毫无理性的节制,完全放纵自我的感情,一味沉溺于彻骨的哀伤,获得了痛苦的快感和高贵的美感。本文拟对他后期词的主题、词风诸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主题、季节、时间 兹以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中可确定为李煜后期所作的十几首词为标本,探讨李煜后期词的主题。请先看几首词。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八四》中,乔治·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未来假想极权主义社会.奥威尔反极权主义信念的孕育和发展与其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作品中极权主义对人的思想控制和对人性的扭曲,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奥威尔反极权主义信念下极权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和刘柴桑>是渊明一部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之作品.历来将其与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从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实为渊明对好友遗民哭诉衷肠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