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2.
说起收继婚,更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奇风异俗,似乎仅仅是历史上的一种“另类”。而本文试图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论述匈奴风俗中的“收继婚”,使读者摆脱这种态度,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收继婚的存在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4.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渔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传统有着巨大差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即开始关注学习、吸收汉文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为了弥合民族文化差别带来的民族关系矛盾,以汉文化为参照系,大力进行女真旧俗改革,内容包括生计方式、禁止收继婚、学习汉文化,推动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清入关后,承续改革,形成全新的满族风貌。满族家谱则是改革女真旧俗,文化差别日益减少、缩小,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最终满族融入中华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初嫁呼韩邪单于,单于死后再嫁新单于雕陶莫皋,其婚姻反映了匈奴的收继婚习俗。作为西汉人的王昭君,其婚姻形态是当时异族通婚中的一种。同时,她的婚姻也反映了汉族与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婚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周代宗法制社会里,婚恋行为虽被主流社会以婚礼的形式加以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原始婚恋习俗的彻底灭绝,相反,它们仍存在于周代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理性精神的觉醒,这些风俗对上层的礼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由蒙昧时代的原始婚俗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婚礼,标志着社会理性对人类原欲的约束,而春秋时代原始婚俗对礼的反作用,则意味着被礼压抑的人性本然状态及原欲的适当表露和渲泻。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观察,二者同样具有合理性。后者带有浓重的颠覆性、全民性、狂欢化特征,是春秋节日歌会和歌俗的基础,而节日歌会、歌俗又是催生《诗经》恋歌的温床。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特征;“会通”是同一乐舞文化内部异质力量与内生力量的互补;“象征”则是因政治、文化等因素而将乐舞符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俗之辨,实际上推动了乐舞的创新发展。总体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在乐舞领域既能各有创造,形成特色;又能互动交流,相互融摄;既能吸收外来基因,又不至于丧失自我。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将发现其片面性。夷夏之间双向互动、四夷内部双向互动,才是民族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李方 《中国民族博览》2016,(16):196-198
典妻现象实则是由旧社会买卖婚姻发展而来的一种非正式的婚姻制度.据记载,在汉代时期已经有类似风气,到唐宋时期形成典妻制度.“典妻”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种迫害女性的身心,扭曲人性的怪胎文化.本文以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分析典妻的孕育、产生的原因及各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以<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为中心,辅以其他文献资料,从婚姻程序和婚礼习俗两个方面介绍北宋东京从议婚到成婚、从迎娶新妇到参拜礼仪的多项婚姻礼俗.复杂的婚姻礼仪背后积淀着时人的社会心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与功能:如向公众宣告结婚的喜讯,保护新人免受邪魔侵扰,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和祈盼等.  相似文献   

10.
典妻现象实则是由旧社会买卖婚姻发展而来的一种非正式的婚姻制度。据记载,在汉代时期已经有类似风气,到唐宋时期形成典妻制度。典妻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种迫害女性的身心,扭曲人性的怪胎文化。本文以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分析典妻的孕育、产生的原因及各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形成的问题,指出人文选择是各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原因。有了人文选择这个概念,各族群的地理分布、亲缘关系、考古发现和文化变迁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青海柴达木蒙古族的婚礼仪式及其象征意义作重点描述,挖掘了其深层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3.
猎人与动物婚配型神话是鄂温克族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其结构模式的类型、结构要素进行分析,指出人与原型动物婚配型、人与半人半兽动物婚配型、人与人形动物婚配型是鄂温克族猎人与动物婚配型神话的三种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梅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4):155-156
阐述了民族高校信息服务工作发展的趋势,并结合青海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论述了民族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山东所属州县30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补充考证了明清时期直隶、山西所属州县5位回族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