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 ,以“人权”为武器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是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人权外交”的由来、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事实入手 ,着重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对全面认识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政府思考制定长期的战略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了密集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华态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积极倡导“日中亲善”,到巴黎和会后对中国强硬批评;从五四运动期间感到愤怒和失望,再到五四后期对中日关系表达深切担忧.日本报纸的这种态度变迁,与日本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对华政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日本报纸一方面通过倾向性报道配合本国的外交方针,同时亦反过来试图影响政府的对华立场.有关这一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了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为了全面地了解近卫其人及其在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必要对它在第一次内阁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做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上海抗战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宫崎工作”和“船津工作”。这一时期,是由于处在侵华战争的初期,日本国内特别是陆军,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主党执政以后,尽管民主党在其政治纲领中表示遵守《中日联合声明》,鸠山政府也表示要对华推行"友爱外交",但由于民主党涉台政策"两面性"、"友爱外交"局限性及国会亲台势力的重新分化、组合,民主党政权仍然会秉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不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日台关系。中国应在巩固中日关系既有框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日外交,推动日本对华友好力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佐藤外交”是1937年初日本林铣十郎内阁倡导的对华所谓“平等”外交。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佐藤外交”的产生、内容及其实质作一初探。一“佐藤外交”是林铣十郎内阁继广田内阁对华强硬外交失败后.从对苏战略出发.为扭转中国抗日趋势所采取的一种和缓外交。1936年是中日关系趋于恶化的一年。在这一年,广田内阁一方面通过大举增兵华北、大搞  相似文献   

6.
美国早期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始于19世纪40年代,其标志为1844年来华的顾盛使团以及同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但最早鼓动美国政府和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在条约谈判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却是美国的传教士医生伯驾。尽管伯驾鼓动美国政府建立对华外交关系的动机是为了在华传布基督教的便利,而且伯驾在对华外交上曾极力推行过武力威胁的侵略政策,但他为开拓美国对华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我们今天研究中美关系发展所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亚洲外交与日美同盟之间的矛盾是困扰战后日本外交的核心难题.这种困境既源于日本战败与朝鲜战争后中美对立的亚太国际政治格局,也归结于日本的战略选择.大平内阁处于世界政治从紧张缓和向新冷战过渡的时期.大平正芳从前任福田纠夫推行的“全方位外交”后退,转向强调与自由主义阵营诸国的协调关系,特别是日美协调.同时,他还主张在日美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中国以及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外交.其对外战略解决了亚洲外交与对美外交的困境,影响着19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展开,是日本外交理想的原型.  相似文献   

8.
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后期 ,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 ,是日本政府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颓势而推行“对华新政策”的产物 ,也是汪伪政府试图“改善”对日关系的重要尝试。本文详尽考察该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局 ,论证了汪伪政府的政治目标在形式上似乎是得到了实现 ,但实际上所得十分有限 ,形成了日本侵华史上最富于欺骗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美国政府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抛出所谓亚太“再平衡”政策,加紧在该地区的投棋布子,经济上兜售TPP,军事上拉紧地区同盟关系,外交上推行巧实力外交,并积极介入钓鱼岛与南海争端,其对华的一面较为突出,将对我周边环境形成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美、日两国扩大内需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经过自由发展阶段 ,到 2 0世纪 2 0~ 3 0年代普遍陷入危机和萧条之中。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的反萧条政策措施。美国 2 0世纪 30年代短短的 6年“新政”,取得了良好效果 ;而日本从 2 0世纪 80年代起近 2 0年扩大内需的实践 ,却一直未果。这其中不管是经验 ,抑或是教训 ,对我国今天扩大内需的实践都是不乏启示的  相似文献   

11.
1868年,日本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了明治政府。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伊始,日本政府便开始了积极的对华外交,不过,这种对华外交却以没有了睦邻友好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蚕食中国的属国,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的对华侵略外交。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其实就是日本初步侵略中国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将尼克松的对华缓和政策置于其"均势"战略总构想之下进行再探讨,指出尼克松之所以推行这一政策乃是为了构建两个外交三角,即"中美苏"外交大三角和"中美日"外交小三角,通过这两个外交三角的构建,最终实现其"均势"战略的总构想.  相似文献   

13.
种族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和实施全球战略的意识形态工具。美国对外关系中的种族主义一般有两个基调 :肯定与否定。否定基调又有两个层次 :“愚昧论”和“威胁论”。种族主义不同的基调和层次预示着美国不同的外交策略。在美国的对华外交关系中种族主义由来已久 ,“中国威胁论”是其在冷战后的根本表现 ,标志着美国对华外交策略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调整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削减对华日元贷款,改变日元贷款的提供方式,改变对华ODA的实施内容等。这些调整的原因或目的是: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对政治、军事大国目标的诉求,迫于美国的压力等。这反映了日本外交资源的贫乏和外交手段的拙劣。  相似文献   

15.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思维也在进行着调整,由注重政府外交向注重公共外交转型,由“强硬外交”向“巧实力外交”转变.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变化主导着美国建构新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即采取“主动—接近”的公共外交姿态,尤为注重“网络外交”.在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方面,通过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为主导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试图在政治方面限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又不断深化对华经济关系谋求摆脱经济萧条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究其实质而言,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是其传统现实主义外交路线与其“商业立国”的国策相融合的结果;是日本游走于接受“美国治下和平”与攫取“中国特需”带来的红利的结构性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目标.从中美日三边结构层面观察日本“政经分离”路线有助于我们破解日本两面性的对华政策,赋予东北亚地区整合以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华贷款开始于1979年,结束于2007年,在2000年时曾到达顶峰,此后逐年递减,最终走向终结。日本终止对华日元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元贷款作为日本"经援外交"的一项最传统、最重要的措施,其终结从根本上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贷款的终结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界,随着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发觉偏重于行动及结果层面的探讨,显然不足以阐明近代日本何以从“蚕食叶”到“蛇吞象”式侵华的深层原因.毕竟没有民众共识基础的对华政策是难以推行的.近年来国际政治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带来了“观念构建利益从而决定国家政策”的基本认识,该理论渗透到历史学中,促使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认识基础成为史学研究的一股新潮流.《南开学报》2012年第1期“当代西方研究”栏目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为题,组织了四篇专题论文,分别以内藤湖南、胜海舟、北一辉、吉野作造等引领了近代日本思想界潮流的显赫人物为考察对象,以其本人的原出性言论为凭,解析了他们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九·一八”事变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华认识和政策主张,以及对国民性对华认知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思想源头上深入探寻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基础性动因.  相似文献   

19.
1907-1909年的中日“间岛”交涉是清末围绕领土主权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于1907年8月以中朝界务问题为由提出“间岛”问题。“间岛”初指吉林光霁峪前图们江中的一块滩地,日本歪曲“间岛”真相,将其扩大为涉及延边广大地区的领土纠纷。日本提出“间岛”问题时,即以派兵越境侵占配合其外交讹诈。清政府一方面在延吉地区组织有理有节的抵制,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日交涉,驳斥日方在界务问题上制造的种种谬说,论证图们江为中朝边界。交涉后期,日方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责任会计是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 ,以权、责、效、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为评价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服务的信息系统。自 2 0世纪初以来 ,它在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我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就在企业推行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的厂内经济核算 ;2 0世纪 6 0年代又开始推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形式 ;2 0世纪 70年代实行“利润包干制度” ;2 0世纪 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 ;一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目标成本下的内部考核制度 ,几十年来的努力和发展都是着眼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责任核算体系并和奖励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